【文学】祝忠建:太平村的四月八会
太平村的四月八会
跟完冯市村的三月十三会后不久,就是太平村的“四月八会”,太平村过去叫“后窑头”(后吆头),属于铁佛公社,现在铁佛乡与阳峪乡合并了叫阳峪镇。据传说,当年修建“姑婆陵”(乾陵,乾县方言把“姑”读作“gua”音,这是按照武则天的娘家子侄叫的,这与守墓人中的武姓后代有很大关系)时,太平村这里是砖窑,负责烧砖给乾陵工地供砖。砖的质量很好,负责施工的朝廷官员看了说“好窑土”,后来叫走音了,成了“后窑头”。
乾县北乡就这么两处“古会”,比起三月十三会,“四月八会”规模就小了很多。四月八会是个“忙农”会,就是为添置农忙时的农具而兴起的古会,会上所卖的多为扫帚,木杈,扬场掀,木镰(镰刀),镰刀刃子等农具,这是男人们关注的重点,他们要为即将到来的夏收做准备工作。
女人跟会纯粹是散心看热闹,讲究一点的人,买一顶草帽,下地时用来遮阳。年轻的女孩子,买一顶“凤翔片”(其实是凤翔县编织的草帽,简称“凤翔编”,叫走音了成了“凤翔片”)。“凤翔编”是纯手工编织,做工很讲究,用料挑选精细,经过漂白加工的麦秆粗细一致,编出来的草帽很白净,缝制的帽沿轮廓也小一些,样式很好看。在当时,对农村女孩而言,也算个时髦的装饰品。
跟四月八会的人,很多都是步履匆匆,奔向卖农具的摊点,三挑四拣之后,还要现场安装,调试。比如,扬场木掀要安掀把,手艺人三下五除二就好了。自己回家一是没有工具,二是也不一定安得合窍。农村人干活的工具,一定要合窍。不合窍不但费力,而且不好用。
还有现场“找杈”,就是把木杈头与杈把结合在一起,首先用锯子在杈头的横档上锯一个铆榫型的缺口,把相同的杈把打进去,然后用泡软的牛筋条扎紧,牛筋干后,异常牢固。这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摸索出来的方法。用钉子钉,铁丝绑都不行。钉子小了吃不住,钉子大了就钉劈了,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过了四月八,不久就是“立夏、小满”。到了小满节气,就开始收割菜籽(油菜),紧接着就是大麦、青稞,豌豆等农作物。这些刚收拾结束,小麦就开始大面积收割了。过去全依靠人手工,大约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收割完毕,然后才是打场,虽然十分的劳累,但丰收的喜悦冲淡了劳动的辛苦。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在,既有大型联合收割机,也有小型收割机,无论土地面积大小都能使用机械化作业。收割机进地,直接收割脱粒、装袋运输,一亩地不到半个小时左右就结束了。除了扫帚用来打扫卫生外,其他农具都用不上了。所以,“四月八会”自然不如以前那么红火了。
据说现在有人在农村收购一些农具,当做文物收藏。簸箕、斗、升子,这些个以前每家都有的常用家具,很多年轻人现在都很少见过了,更不要说一些冷门家具。
看看现在,想想过去,真是感慨万千啊!记得当年上学时,老师讲课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毛主席语录),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在不知不觉之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已经“美梦成真”!这对于很多中国农民来说是真的是难以想象的。真庆幸我们赶上了这样的好时代!
人,生在福中要知福!要懂得知足!要懂得珍惜!要懂得感恩!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