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命科学与中医药的对话——生命科学学院学术报告会纪实
在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迎来了它的一周岁生日,诚邀海内外的知名专家齐聚中医药的殿堂,开启了一场现代生命科学与中医药的对话,既有中医传统大家,又有海外学术专家,既有临床经验者,又有基础研究者,在这个平台上共同探讨现代生命科学和中医药的发展与融合。
8时55分,“现代生命科学与中医药的对话”会议学术报告环节正式开始,第一场学术报告由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史渊源教授主持。
王琦
首先,我校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作了题为《中医体质研究与生命科学》的学术报告。王琦教授强调,中医是研究生命的动态和规律的学问,中医人具备与现代生命科学对话的能力。生命科学最重要的研究任务是人体健康,而体质学正是研究人的生命、研究生命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生命体的学科,因此从不同体质类型来研究人体、疾病的规律,会为生命科学带来新的认知。而中医学要在当代的语境和科学背景下走向一个更长远的未来,需要将自身的文化群推向一个更大的文化群,取得更大的攀升。
郭应禄
随后,8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教授作了题为《创建无创微能量医学——造福人类》的学术报告。他提到,生命科学的有三次革命:第一次是细胞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推动了医学的发展;第二次基因组学的革命,引出了精准医疗等技术;现在经历的第三次革命叫融合科学,就是生命科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学家的结合和融合。而无创微能量医学是结合临床病症和能量冲击波,精准可靠,易于推广,有助于加快大健康事业的发展。
卢涛
第三位报告人是我校师生都很熟悉的卢涛教授,也是我院特聘教授,长期从事人体大脑衰老机制与老年痴呆的发生机制研究,并运用整合医学对老年痴呆症进行预防和治疗,分享的报告内容是《衰老及痴呆的机制:中医生命科学的启迪》。他通过生物体分析和基因芯片,揭示了老年痴呆病症中蕴含的中医理念,把中药和物理手段用上,就可以达到治疗老年痴呆的一些目的。
韩东
我校校友、来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韩东研究员作了题为《纳米生物医学成像表征与生命软物质》的专题报告,他从纳米成像表征的技术、生命软物质里面的自组织行为和限于空间的物质输送三个方面,为我们重新认识生命体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作为一个从事血液病8年研究的临床医生,他觉得越接触前沿的科学越发现似曾相识,因为前沿科学正向我们祖先所指导的逻辑去发展,践行中国的表象逻辑,从而引领科学的理论,建立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甚至一个学科,再反哺中医,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Jean Pierre Armand
上午的第二部分学术报告是由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施扬教授主持。第一个报告嘉宾是现任欧洲肿瘤学会主席,也是欧洲癌症联合会协会医学会主任,法国癌症协会主席,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议定书审查委员会主席Jean Pierre Armand教授。他提到,药物有时候就像喂养动物一样,需要拿捏其中的平衡,通过安全性、活性、有效性的层层筛查,遴选出合适的药物,但是并非能解决药物的毒性问题,这时就需要求助于中医药学。中医强调阴和阳的平衡,而免疫学强调的是免疫的自我调控。中医学强调的是身体的一些细节以及从中诊断,而免疫学强调的是这种实验的方法。免疫疗法和中医药学相结合,有可能结果是完全阳性的,也有可能完全是阴性的,还有待于进一步合作研究。
Charron Dominique
随后是国际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现任法国巴黎公立医院集团杜塞尔多实验室的主任Charron Dominique教授。他的学术报告《白细胞抗原与免疫遗传学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免疫学在生物健康领域的作用及免疫与中医药的关联,他认为每一个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必须要用中医的这种整合辨证思维,融合中医、西医,成为一种新的方式,不仅停留在证据支持方面,还有在诊疗方面都需要融合。
Liya Ju
上午的压轴报告人是现任欧洲精准医疗平台首席执行官Liya Ju教授,她作了题为《免疫与中医“卫气”》的学术报告,通过提出中医、中药和免疫学相似的地方,引发众人思考,如何能把中医药这种体验医学和观察医学,用现代医学的理念进行表述,从而揭示中医的一些定义和免疫学的关系,中医的卫气特点及其关系,以及今后的应用前景。
下午14时整,“现代生命科学与中医药的对话”会议的下午场学术报告正式开始,由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书记董玲教授、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王建勋先生主持。
David Yue-Wei Lee
首先开启“对话”的是现任哈佛医学院麦凯林医院教授David Yue-Wei Lee教授,同时他也是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的副教授,致力于与中药有关的众多项目研究,为药物滥用和骨关节炎的替代方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报告题目是《二十一世纪中医药发展方略》,从一个叫Bubble boy的小男孩为例,谈到了中医现代化的应用,一定要接受人类的知识,不是对立的,人类知识的进步是为人所用的,所以一定要在中医的现代化上,充分利用现代人类知识的开发。而中药的开发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里面重点的智慧发扬光大。传承中药是基础,选取道地药材是否正确,炮制方法是否可行,有一系列的问题出来。如果一个问题做不好就影响药的品质,从而影响相关疗效。另外就是如何使每一批药都一样,要走向世界就要确保一致性。
Alan Bensoussan
随后接过“对话”接力棒的是现任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国家替代医学研究所所长Alan Bensoussan教授,报告题目是《中草药——多靶点治疗方案》。他一直致力于在澳大利亚推广中医药,促进中医药国际化,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药的多靶点治疗,通过研究中药方剂中的化合物发现最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以及针对在血管性痴呆治疗的中药方剂中的化合物。
Andreas Menke
话风一转,由免疫学世界又来到了精神病学领域,来自维尔茨堡医院精神病学系的Andreas Menke教授,就《抑郁症的个性化治疗:研究现状及展望》为主要内容与在座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交流。他们团队现在的目的就是可以更多的缓解病人的痛苦,缩短需要缓解症状的时间,并且减少所有的副作用。希望患者能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疗,制作更为个性化的治疗以及药物。
陈建德
下午第四个报告人是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陈建德教授,报告题目为《生物电子医学之电针》,主要是介绍了生物医学的概况,如何把神经调控跟电针结合起来,如何利用神经调控治疗常见的肠道炎症。
孔健
接着是孔健教授,来自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报告题目是《脑成像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主要研究工作是集中于疼痛的调治,尤其在大脑皮层应对针灸治疗时的信息处理,存在着一种自我调节,不管是太极、还是针灸,都是一种自我的调节。
朱勉生
著名专家、时空针灸学的创始人朱勉生教授作了题为《能量场的自愈功能-论時空針灸的效验机制》的报告,她走下主席台,十分“接地气”的开始了自己报告。她强调,一种“自愈”功能是至关重要的,针灸治病并没有给病人药物,但是真正治病的机理是什么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作为北中医人,重视疗效的评估和机理的解释,利用现代临床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大数据的云平台证据,向世界诠释中国针灸的科学内涵。
陈春信
时空针灸研究所副所长陈春信教授在朱勉生教授报告的基础上,又补充了时空针灸的相关信息,作了题为《时空针灸时间穴位的记忆功能》的报告。从两个方面明确了时空针灸的创新。一个是时间穴位,提出了穴位有记忆功能。另外一个,提出了用了时间以后,再用空间穴位形成一个场,利用这个场,人体内部的场和时空的场相互沟通,并且用非常真诚具体典型的案例来说明时空针灸的有效性。
薄智云
下一个接力者是腹针的发明人、腹针疗法的创始人,我校特聘教授、主任医师薄智云教授。薄老一直致力于《腹针在复杂疾病的应用》,同时也进行了西医的诊断和评价标准,为临床应用和推广在国内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卓同年
本场学术报告的压轴报告人是卓同年教授,报告题目是《纤维肌痛综合症(FMS)中医诊治研究》。他认为,中医和针灸如果结合好,对西方复杂性疾病进一步去探索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对人类真正的战胜疾病是非常有意义的,也符合今天的主题,就是现在生命科学与中医的对话。
至此,“现代生命科学与中医药的对话”学术报告会圆满落下帷幕。16场精彩报告,20余名专家学者,300余名参会人员,若干次掌声,现场气氛热烈、轰动。这些生动的学术报告,包含着详实的实验数据、严谨的科研作风,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们。这次对话意蕴丰富,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开端,带着所有科研工作者对于学科、对于中医药的初心继续前行,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丨张宁怡、钟嫱
摄影丨靳洋(教育技术中心)、张一凌
技术丨赵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