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政策近4个月:新秩序前的摸索期

“压力再大,也得寻找出路”,这是创业者的天职。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校外培训机构都在探索新的方向。

来源|多知网

文|王上

采访|王上、张心笛、 胡晓倩

图片来源|Pexels

2020年2月,在线教育成了为数不多在疫情中大为火爆的行业。全国超过2亿的学生通过在线的形式上课,在线教育企业得到了鲜花与掌声。

谁也没想到,仅过去12个月,就来了一个180度的大反转,有从业者感叹,“在线教育当时站得有多高现在摔得就有多疼”。

随着监管方向越来越明晰,最近一个月,在线教育开始裁员、降薪,头部品牌也不例外。“开源节流”成了各家最为紧迫的工作。

“等政策”,这三个字几乎是近4个月以来有关行业未来或者结论性探讨的收尾句。此刻,所有人都在焦急等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

而这些等待中的创业者们心态也并不相同:“有可能会硬着陆”;“未来死不了,但也大不了”;“说不定有新的发展机遇”……多数创业者经历了短暂的不安与迷茫,开始寻找新的机会。

而基层的从业者则跟随着时代的洪流或继续前行,或主动退出,或被迫离开,他们的职业生涯跟随着行业的变局。

资本是速度最快的行动者。他们曾游弋在K12的浪潮之巅,而今正快速撤离,部分投资方转向了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教育领域,更多的则是彻底放弃,拥抱硬科技、新零售以及SaaS。

从今年“两会”传出要出台校外培训的规范,到现在已经有近4个月的时间,在等待“靴子”落地的过程中,教育行业的每个人都难以置身事外。

01

硬着陆?

今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会议强调,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

二级市场应声下跌,当天开盘,中概教育股集体下挫,好未来跌逾10%,新东方跌逾5%,高途集团跌逾4%。港股亦不例外。

随着政策大方向一步步趋于明朗,二级市场股价持续下跌。以新东方为例,自2月19日,新东方港股走出最高价158.8港元后,截至6月28日收盘价,近4个月时间,新东方港股累计跌幅达61%,总市值缩水1659亿港元(约合1380亿人民币)。

新东方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的教育股。悲观的情绪也蔓延到一级市场,某头部在线K12高管柳林说:“(行业)可能会硬着陆。”也就是说,在线教育结束资本输血、突飞猛进式发展,追求良性健康合规发展才是出路。

柳林熟悉在线教育快速获客的逻辑,并在去年已经预料到投放获客的增长路径已经不再有效,公司也在探索新的获客方式,比如转介绍的模型。但今年的情况则是停掉投放。

外界的一举一动会让柳林感到紧张,“我们这段时间最好没有任何声音。”这家在线教育公司本计划在今年进行一系列的宣发工作,而今全部暂停了,品牌部门的员工一时间觉得“无用武之地”。

在柳林看来,未来,教育行业会变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原本计划今年IPO的教育企业对上市一事也十分低调。其中一家成功上市后,连庆功宴都未举办。

相比在线教育头部机构的创业者,有经历了2018年整顿和2019年疫情的线下中小教育机构创业者则坦然一些。

北京一家中小型线下教培训机构创始人顾向华向多知网分析:“就北京的教育机构而言,政策对营收亿元以上的影响最大,因为船大掉头难;对营收几千万级别的机构影响一般,因为还算灵活;营收千万级以下的机构可能会死掉,因为太小了,会经受不住考验。”

在北京之外,顾向华认为,合规的区域化本土机构受整顿的影响会很小,“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靠口碑获客的”。

顾向华经营的机构属于年营收几千万元的这一类,他的机构在去年疫情下转为在线上课的模式,没想到营收比2019年还要好,今年,即使北京线下没开业,线上仍可正常运转。

顾向华所经营的机构2018年转型也经历了整顿的阵痛期,砍掉了幼小衔接业务。经过这两年的合规化发展,他平静了许多。顾向华表示欢迎并拥抱监管,“第一,很多线下机构原本都是规规矩矩的,既不融资又不上市。即使资金监管也没有任何问题,预收款本来就不能乱用,监管后现金流会更健康;第二,在线教育无处不在的广告,太夸张了,现在整顿一下或许是好事。”

然而,顾向华还看到,在一波又一波的传闻之下,家长的情绪不太稳定。因此,他又有一些忧虑,希望“政策早点落地,来个痛快”。

对于未来,顾向华辩证地看这个问题,他说:“一方面,整顿挤破了教育行业的大泡沫,另一方面,也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了。”总体而言,他认为对于中小型的机构来说,“我们没啥可担心的,未来死不了,但也大不了。”

还有一类是更为乐观的小型公司的创业者和非K12领域的教育创业者,他们急切期待政策落地。一位受访的K12教育连续创业者,他在教育行业探索了7年有余,投入4年的一个项目错过了这个领域快速发展的窗口期,在他看来:“相信接下来会有新的、更多的创业机会。”

02

离开or留下?

整顿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持续。

恰值毕业季,本是很多大型教育机构招揽人才之际,连续几年大量招聘的教育行业今年不但招聘数量骤跌,多家头部品牌还制定了裁员计划。

根据拉勾招聘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30日,在线教育人才今年处于“已离职,可快速到岗”的用户比例高达98.1%,比去年同期增长24.9%。而对现状满意“暂时不想找工作”的占比仅为0.3%,相比去年同期下降6.2%。

教育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原本辅导老师、运营等岗位是各大教育机构的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头部机构每家的辅导老师均超过了1万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个二线、三线城市。而今,最先受到冲击的正是他们。

高途管理层在连夜开会后最终留下了签订完三方协议的毕业生,高途人力资源负责人赵航琪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6月27日晚,高途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向东发文称:“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们确实针对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业务,做了一些必须的部门融合和人员优化,但我们一直在持续加大对于优秀人才的招聘。”

也有教育从业者表示理解:“从内心来讲,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想毁约,这段时间每家公司的HR都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政策'箭在弦上’,如果不调整,公司可能连'生’的机会都没有。

今年毁约的情况不在少数,一些应届毕业生拿到Offer,却被通知Offer作废,“难以释怀”;没有被裁的员工则在忐忑中度日,“骑着驴找马”。

伴随毁约、裁员而来的就是人才对行业的不信任感加深。

有教育行业者观察到,很多K12公司虽然挂着岗位,但要不回复不积极,要么投递的人不敢去。不少在职人员想离开K12,但是离开了又能去哪里?“教育的特殊性可能只能在这个领域去换工作。”

这时,也有线下机构在招人,不过,他们更多的是招聘授课老师。在线教育有很多运营人员,很多线下机构则没有设置这个岗位。线下机构很难有适合辅导老师的岗位。

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都是带着美好的期待来到教育行业,而今,有些人带着惆怅与遗憾离开。

没有被辞退的,日子变难了。

某头部在线教育公司开始降薪,原来在各城市基地的辅导老师基本工资8000元,现在降至5000元,甚至还减少了下午茶的数量,“原来每天3份下午茶,现在只剩1份了”。

在这其中,有一些辅导老师已经经历了一次从北京到全国各地的大迁徙,而今又被降薪。

也有在职主讲老师相对淡定,他告诉多知网:“如果接下来政策明确寒暑假或假日不能补课,一定会有大量人员面临离职。如果接下来整个行业不好做,那最后应该就是会减少老师和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来撑过这段时期。对我们老师而言,肯定是越来越难做的,但是真的说转行倒也还没到这个程度。

在他看来,一线老师大部分的状态还是“走一步看一步,能多做几个月就多做几个月”。他提到:“其实我们这些老师是比较淡定的,反倒是个别的家长很担心,会反复咨询。”

03

资本转向

在这个节骨眼上,资本是动作最快的。不只表现在二级市场中的大撤退,还有在一级市场中的选择性放弃。

现在一提起K12,很多投资人就像“躲瘟疫一般”,头摇地像拨浪鼓。

“资本就是逐利的,追风口的。”做为一名FA,李梓涵平时就是跟投资人和创业者打交道,而今的情况让她难过。

今年上半年李梓涵明显感受到许多投资人涌向了其他领域,“他们开始看硬科技、新消费、SaaS……短时间内很多投资人放弃了教育的任何细分领域。”不过,她也表示理解,这样的转变不全是投资人个人的意志,会受基金决策者或者基金性质的限制。

近4个月的煎熬,李梓涵一度十分焦虑,后来她开始主动不看手机,屏蔽公众号和朋友圈的消息。“有时候看很多东西就会给自己无形的压力感和焦虑感,比如看到很多文章可能会觉得'这个世界要毁灭掉了’。”

但真的要毁灭吗?李梓涵还是抱有希望:“家长对校外教育的需求不会消失,我个人觉得国家出来监管是好事,这次应该不是毁灭性的打击。”

而那些之前想加盟教育行业的投资者一下子失去了方向,他们在四处打听:“教育行业还有没有得做?没得做就赶紧撤。”

也有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在观察一级市场的动态,在他眼里则是“今年上半年,大量的资本涌向了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

前瞻网的一组数据证实了上述二级市场投资人的说法:“2021年1-5月,在线教育行业投融资事件有48起,已透露金额超过90亿元。从细分领域融资数量金额来看,职业教育10起42亿元、STEAM教育9起29亿元,教育服务商8起3.8亿元位居前三。”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原本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领域的公司之前融资较难,很多投资机构看都不看,而今,他们也逐步收到了一些基金的橄榄枝。

有素质教育从业者提到:“曾经历了一段非常煎熬的时期,没有一个投资人看我们,差点死掉,非常痛苦。而今,那些拒绝我们的投资人又回头来看我们了,当然,我们现在估值也高了。”

更多从业者的观点是,经历了这一次大整顿,投资人愈发理性了。

04

未雨绸缪

“压力再大,也得寻找出路”,这是创业者的天职。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校外培训机构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方向,诸如素质教育、AI课、教育硬件以及进校服务等。

近期,素质教育发展进程开始加快。大机构和小机构都活跃起来了。“励步英语”更名为“励步”,并推出励步儿童成长中心和系列素质教育新产品;豆神教育推出豆神美育。

豆神美育已经是豆神教育的战略重点,豆神教育CEO窦昕告诉多知网:“目前阶段我们是豆神大语文和豆神美育双轮驱动,但是如果政策出台后对学科的限制更严格,比如说上市公司有学科类的教育培训不允许融资,那我们会果断放弃学科培训,我们就把所有的教育梦想倾注在新的产品线上(豆神美育)。”

窦昕对未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有些许激动,在他看来,豆神美育很有可能会走出一条独立的道路,甚至好于目前的豆神大语文。

小素质教育机构的存活概率明显加大,关注的投资人越来越多了。

但素质教育仍有许多待解难题:判定界限难、业务落实难、转型后续问题多、招生难、会经历一段混乱期。

教育硬件也是一个发展方向,现在老牌的硬件厂商也都在做教育内容,而在线教育企业也正在寻求硬件厂商的合作。硬件不再单纯是硬件,而是和教育的一连串协同。

当下,硬件和教育内容的联动越来越多了,未来有望有突破性的发展。有从业者预判,“今年暑期前后,会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

教育硬件背后也是技术的发展,实际上,自适应的学习方式符合因材施教的路径,也是各家技术追求的方向。此前,多知网曾报道字节跳动出了高中阶段的AI课程产品,而今,AI课也是猿辅导、高途课堂、作业帮重点尝试的方向。

有教育从业者透露:“现在大家都已经开始在AI课这个方向找相关研发人士了,也有很多家在做这方面的调研,万一不行的话还是需要转型,现在最重要的是把产品结构先丰富起来。”

此外,进校也会有新的发展机会,现在头部的在线教育公司也都在探索进校的可能性。

然而,进校模式谈何容易,有做进校业务的教育从业者向多知网透露:“进校模式在2018年末合规化后,今年初不让布置电子作业,所以做进校的只能转向师训方向,师训的壁垒不强,所以今年很多公司都从师训方向入手,比如字节跳动和高途课堂等。”

不过课后服务仍有发挥空间,只是可能会更偏好素质教育的进校企业。

没有人知道哪一条路是归途,在新秩序到来之前,这是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时期。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柳林、顾向华、李梓涵为化名。)

END

本文作者:王上
微信编辑:曹玉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