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盆景创作中的非主体现象(二)
作者:徐志苗
4.意境的特定性和生命活动的规律性造成作品的自然贪偏离盆景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创告意境。意境是作品的灵魂,意境美是审美鉴赏的中心。
意境是盆艺者的感情、认识、意象等主观因素与客观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也是特定的,有条件的,有的作品的意境呈现时间较长,有的作品意境呈现的时间很短暂。
盆树的自身生命活动规律往往打破这种统一,使之时过境迁。树木千姿万态,晴树、雨树、风树、雪树、寒树各显其姿。这也给盆艺者创造意境带来困难。比如要创作《春上枝梢》、《大地微微暖气吹》之类的意境,最具表现力的是树木芽苞初放阶段。
《聊赠一枝春》《寒梅斗雪开》之类的意境只能是梅花开放阶段才能表达。《秋思》、《秋韵》等意境只是“西风凋碧树”、“霜叶二月花”、“硕果累低枝”阶段才富表现力。这些作品,时效一过,作者设定的意境自然消失,留下的仅是观赏者的想象空间。
如果观赏者是文人雅士,则能运用想象力把眼前之景转化为胸中之景;如果观赏者是个外行人,那就莫名其妙了。这种盆景审美的短暂性,使某些作品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自然偏离主题,而且不可避免。
二、加强创作的自觉性
盆艺者创作过程中的非主体现象是在不自觉中发生的。有的是由无法预料不可抗拒的因素所致;有的是盆艺者疏忽所致;有的是情况不断变化,盆艺者为适应各种情况而不得不偏离原创作构思设计所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在树木盆景创作中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不断提高创作的成功率。
1.既有意在笔先,又要随机应变作画写字前先要构思精审然后才下笔,创作树木盆景更要慎重审察树木原生形态,因材施艺,切忌轻举妄动。作画写字不成废张纸,作树木盆景失败代价可大了。为慎重起见,应在构思设计基础上作出效果图。
但也由于树木盆景创作的渐进性和长周期,不稳定因素特别多,容易走偏方向。因此,创作中又要随机应变,不可固守原设计。我有一盆榆桩,四年前从一件农友处购得,当时已地栽一年,高80cm,桩基径18cm,树部曾截去三条粗根,留下三个大烂疤。
新蓄的承接干后仰,形成偏冠。养了两年后树冠初步形成,命名为《虚怀若谷》,又养了一年,认为基部三个大烂疤既难愈合,又不穿透,有碍观赏,遂起新意,用人工雕凿技法把它们挖空,使树干更加“虚怀若谷”。经加工后艺术效果确实好得多。
但在施艺中也伤及一部分活组织,使根与干枝的营养联系呈割据状态,输导不畅,一个月后观赏面的半边树干坏死,感到很婉惜,就把它冷落在一边。去年秋,我发现该桩的根系较好,活着的部分长势不差,遂又故意把已枯的半边锯除,再经雕琢,并调整盆栽角度,改名为《坦荡余生》,效果倒也还可以,这个例子也说明随机应变的重要性。
2.要提高构思设计的科学性这里所指的科学性,主要是指科学预见性,我们要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事物发展作出正确的科学推测和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行动和方向。
创作树木盆景的构思设计有两个重点方向必须预见到:其一是素材的成活率。无法种活的素材,一切都是徒劳。要对创作素材作出是否能成活的判断,就得深入研究生命科学、作物栽培方面的有关知识。
现阶段制作树木盆景主要途径仍以挖取野生桩材为起点,但桩材的利用效益是极低的。我们如果到一些农村盆景基地转一转,随处可看到堆积如山的死桩材,真是触目惊心!有的尚好桩材几十年、上百年才形成,又非再生资源,到了一些技艺低下盆景人的手中,乱砍胡截,粗放养护,而后进入了柴火堆,何等可惜!有的人采用夹板医驼背的办法,把桩材活活谋杀,真愧对子孙后代!
其二是如何发掘桩材的艺术潜力问题。我们在创作中要分析和判断桩材的艺术个性。诸如成型时间,枝托的舍取适用的款式,能否上档次、成精品等等,以最大限度发掘其艺术个性。但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基本的艺术修养,又急功近利,采用了“朝天口+丛生枝=枝片”的格局来造型。这种局格一旦形成,除非重新截桩,所蓄承接枝很难使作品上档次,更谈不上出精品了。
3.要因势利导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导向正确的道路。创作树木盆景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无终点的长过程,树木的生长要按自身的规律运动,如果硬要人定胜天,违反规律必然导致失败。
我们只能在可能的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施加技艺加以导向。比如通过缠扎、拉吊改变枝的生长方向和曲度;通过枝的短截来促生分枝,通过顶端生长优势的利用来促粗重点枝,通过肥水管理来调节盆树的生长势等等,草木本是无情物,但我们如果跟它们和谐相处,就是无情也有情了。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