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上海甲肝大流行,疫苗一年问世,他是怎么做到的?
1988年春,上海爆发甲肝(黄疸肝炎),短短3个月时间,近30万人感染。此次疫情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市民食用了带有甲肝病毒的不洁毛蚶。
今天介绍的科学家,他在上海甲肝大流行的十年前就开始研究甲肝病毒,凭借着十年的积累,在上海甲肝大流行爆发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培育出甲肝减毒活疫苗,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他被人们称为甲型肝炎的“克星”,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毛江森。
毛江森
1934年,毛江森出生于浙江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56年,他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被分配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病毒研究工作。
对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热忱,让他得到了在我国医学病毒学奠基人黄祯祥带领下开展干扰素研究的机会。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的细胞因子。它能诱导细胞对病毒感染产生抗性,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
两年后,黄祯祥和毛江森发现了利用鸡胚细胞系统能够稳定地生成干扰素。由此,他们开创一个新的病毒-细胞干扰产生系统。
20世纪70年代后期,毛江森在在杭州郊区的一个村子做流行病调研。他发现村里近半数人都患了黄疸肝炎(甲肝)。看到甲肝病毒如此肆虐,他决定“一定要消灭甲肝病毒”,研究攻克甲肝病毒的“灵丹妙药”。
毛江森在实验室
于是,已在病毒学耕耘了20多年的毛江森,开始转向甲肝研究。毛江森和助手奔走在杭州、绍兴等市郊区,收集黄疸肝炎患者的粪便,因为病毒就潜藏在患者的粪便里。
一小包一小包的粪便样本,总量足以装满两大冰箱。
为了观察甲肝病毒是否被成功分离出来,毛江森和助手还专程赶到河北医学院借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当夜,他们就在电镜下看到了被分离出的甲肝病毒图像。
毛江森的夫人说,那些年,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工作日,毛江森都一头扎进实验室,直到半夜才回家。
毛江森分离出了甲肝病毒后,又发现红面猴和恒河猴对甲肝病毒有感染与免疫反应,从而建立了动物模型,他还证明了甲肝病毒的隐性感染性。
4年研究甲肝病毒、4年培育毒种、4年研究工艺,毛江森用12年时间成功研制出甲肝减毒活疫苗。
1991年,世界上唯一的甲肝减毒活疫苗,从他领导的实验室里问世了。临床使用表明,毛江森主持研制的甲肝减毒活疫苗安全有效,居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第一张甲肝减毒活疫苗照片
1992年,卫生部批准批量生产和大规模使用该疫苗,使我国甲肝发病率以年均20%的速度下降,中国甲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该疫苗也成为我国第一株出口的疫苗。
毛江森回忆说:“自己的任务就是为消灭甲肝打下基础,现在可以说做到了。”
毛江森心系科研一线,观察指导
2003年4月,SARS疫情爆发。
毛江森作为病毒学领域的专家,他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SARS的临床及流行特征,又对过去三十年发现的新病毒和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提出病源很可能来自野生动物,指出了研究SARS发病与免疫机制的重要性。
院士毛江森接受浙江之声记者采访
同时,毛江森提出了切实可行且有效的预防手段和阻绝措施,并将这一思想普及给大众,对防治SARS病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使疫情不再进一步大规模扩散。
近50年来,毛江森所研究的“平民”甲肝疫苗造福了数亿人,他还分别在《中国科学》、美国《JID》、英国《Vacc-nie》等著名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80多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和成果。
如今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爆发,他在甲肝疫苗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为现在疫苗研制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