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国时期的城门-新民门

今天回 新民 门的家,发现了路边新出来的一些标记,似乎又让我有些感慨, 南京 有太多的历史底蕴,太多的历史遗存。随意走在路上都能发现点什么,而且感觉到有关部门也在刻意的保护着什么,宣传着什么。这不就看到了这个标记。

新民 门的标记或者是宣传栏

这是大概说明
在 南京 城内众多的城门中有很多民国时期建筑的城门。给 南京 城内又增加了城门数量。大桥南路附近的 新民 门就是一座,属于牌坊式城门。据说此城门建设初期就因资金原因搁浅。未建成城门大门。(只建了一座牌坊式城门)一直至今。现在城门还在。旁边都是居民楼。城门上爬满爬山虎,很沧桑,很历史。可是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住在这里的居民过来过去熟视无睹没有人正眼看它一眼。可它确实是历史的遗迹。
民国时期, 南京 城北 金川 门 通道 改建成宁省铁路小火车轨道后,为方便城内百姓进出,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政府计划在 金川 门西侧约1华里处修建一道城门,后来由于资金缺乏,只是在明城墙处开了豁口,未修建城门。就是说这里原来就是城墙,为了方便百姓出行,开了个口子,现在此处一点城墙的痕迹也看不出来了。1933年6月(民国二十二年), 南京 国民政府出于首都战备需要,考虑到 新民 门是江岸左翼的主要依托点,与城内关系甚大,于是投巨资用时一年,将原豁口修建为新式简易城门即现遗存的 新民 门。(牌坊式城门)

这个位置应该是从原来的城内往城外看。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新民 门修建而成。同时,还采用填土的方法铺设了护城河中的一段路,为了保持河水流通,又修建了一座桥面长度约六米,跨度约四米的单孔水泥桥。

新民 门由当时民国政要马超俊题写(这张图片是网络图片)
新民 门与 武定 门、 汉中 门,都属于牌坊式城门,也是 南京 唯一保存至今的牌坊式城门。
武定 门, 汉中 门只有名没有门了。解放后,修建长江大桥时,新辟了大桥南路, 新民 路相继拓宽,老桥也被拆了重建。XX期间,连接 新民 门的城墙被附近居民扒了建房,现只剩下残垣断壁。。

城门出去有条河,就是原来的护城河,还有一座桥,就是拆了原来那座单孔桥后 新建 的桥,现在桥的前面还有高架桥了,直通长江大桥。这按原来的位置是从城外往城里看的方向。

我找了前几年拍的照片,那时城门上的爬山虎没有现在这么茂密。

在往前说,早些时候城门都是光秃秃的,后来才有了爬山虎。

这城门上隐约能看到 新民 门几个大字,还有些孔,不知是否枪眼?

这是旁边墙上的一些介绍图片,我把它处理了一下。 新民 门建成初期。照片上可以看到城门边都是些矮小的民房,门两边还有城墙。

新民 门建成初期

1938年下关旧影

1938年下关旧影,穿着制服的军人。
好了,接着往下说,这 新民 门, 新民 路走到头是 多伦 路。 多伦 路现在看是极不起眼的一条小路。可它也是有历史的。

这是现在的 多伦 路,这一片的建筑全部都出新了,有点中西式结合的建筑风格。

多伦 路标记, 多伦 路1936年民国首都计划时期的建设。取名自察哈尔省 多伦 县。(重点是这条小路曾是首都计划的一部分。可见当年的风光)

这是关于 多伦 路的来历。一头通 建宁 路,一头到花家桥。这花家桥也有看头。有两栋民国时期的建筑,虽然已经维修,但仍然是民国味十足。

这是去年的照片

据文物部门考证,花家桥8号民国建筑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初是下关电厂的宿舍,被称为“锦庆里”,后来曾经租给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使用,住过该部门的一位高级官员。花家桥7号、8号民国建筑是 南京 少有的“石库门”建筑,两个民国石质门尚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石库门是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汉族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起源于 上海 ,一般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因此得名“石库门”。石库门在 上海 极为常见。
当年看到这房子时是有些陈旧,但并不破旧。门头上的字很有历史感,是哪个年代的产物,而且确实和上海 的很多小巷里的房子很像。那时还没有门。犹如一个胡同口,门头上有“锦庆里”三个字。这么有特色且与周围明显不同的建筑在当年也并没引起多少人注意。

花家桥7号,8号民国建筑是直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才发现的文物点,发现时,这里属于下关区。下关与鼓楼合并后,花家桥8号民国建筑被定为鼓楼区不可移动文物。然后修缮,然后保护,然后变成了现在这样。

出了花家桥,到 中山 北路。看到了 江南 水师,看到了海军部旧址。这个 江南 水师,这个海军部。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有着太多的故事。1970年至今作为 中国 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二四研究所所在地。(船舶雷达海军研究所)有说法在建这个研究所时还拆除了一些古遗址。 江南 水师学堂遗址。

2013年初,整座建筑进行了返修,大门上按原字样又重新增添了“海军部”。

民国时期的海军部。(网络图片)和现在的有些差别。这处古建筑还有很多传说,也有很多故事。据说里面还有很多遗址,一般人进不去也看不到。
到了 中山 北路,前走可以看到八字山。我有文专门写过八字山,有兴趣的可以搜索一下。(暮色中的八字山)把当时写的一些大概说一下。沿 中山 北路往挹 江门 ,往热河路,往江边走,在挹 江门 边。有一古迹,有一公园,八字山公园。八字山公园原为四望山。八字山的说法怎么来的?
八字山位于 南京 市 鼓楼区,古名四望山, 南京 地方志有载此山:“吴大帝尝与仙者葛元(玄)共登涉之,山势崭绝,足供远眺,故名四望也。”1929年,为迎接孙 中山 的 灵柩从 中山 北路经过,当时的国民政府用石头在山腰垒出“ 忠孝、 仁爱 、 信义 、 和平 ”八个大字,从此改称此山为“八字山”。解放初,新 中国 政府把字变成“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八个繁体字。后再次修改了八个大字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现在已看不到字了。看到的只是绿树葱葱。

八字山上的民国碉堡群

还有四望亭和名人的纪念亭。不多说了。有兴趣的看我的文或者自己来看。

挹 江门 ,

明城墙
八字山旁就是挹 江门 ,挹 江门 我有专门文章可以搜索看( 南京 明城墙,挹 江门 —仪凤门,城砖上的铭文)
挹 江门 ,1914年为繁荣下关开辟新的街市,逐开单孔拱券的海陵门。为什么叫海陵门呢?查了一下。有这个说法。1921年(民国十年)将城墙凿开,时为单孔城门。为 中山 码头和下关火车站入城的交通要道,因主持修造者为 江苏 省民政长 韩国 钧,系 泰州 人, 泰州 古称“海陵”,得名海陵门。1928年(民国十七年)7月,国民政府将海陵门易名为挹 江门 ,1929年,为准备奉安大典,改为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是 南京 城第一个三孔券门。同年4月,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题写“挹 江门 ”匾额。
就是说原来这里只是城墙,并没有门,后来为了繁荣经济,开了个单孔门,再后来为了奉安大典又开了三孔门。
好了其它内容不多说了,要说起来内容太多。写到这我就突然明白,因为 南京 的历史渊源,因为 南京的历史底蕴。我随意说了这些,居然就连成了一条旅游或是旅行的线路, 新民 门,护城河,护城河桥, 多伦 路, 江南 水师学堂,民国海军部,八字山(四望山),挹 江门 ,明城墙。。。可以看到从明时的建筑,历史留存到民国时期的建筑,历史留存。这条线路有吃有喝,再告诉你个秘密,在明城墙上能看到明城墙砖,还能看到墙砖上的铭文和这些铭文留下的传说和故事。不信你就看这篇文( 南京明城墙,挹 江门 —仪凤门,城砖上的铭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