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读一遍《论语》(第13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雍也第六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孟之反,鲁国的大夫,名侧,字子反,也叫孟子反。

不伐,不自夸。是说孟之反这个人谦虚,不居功。

殿,古之军行,前曰“启”,后曰“殿”,就是断后的意思。

军队在败退溃逃时,他自觉地、主动地断后。在逃回来进入城门的时候,他装作狠劲地鞭打他的马,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并且跟别人说:“我跑到最后不是因为我有勇气,而是因为马跑不快。”

做了,并且不想让别人知道,这才是真正的雷锋。

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祝鮀,鮀,tuo,2声,字子鱼,卫灵公的太祝,是个能说会道的人。宋朝,也叫宋子朝,据说长得很帅气,与南子私通。

南子,春秋时期的美女,宋平公的女儿。当时宋国畏惧强大的卫国,宋平公不得已把女儿南子嫁给卫国国君卫灵公。卫灵公年纪已经一大把,并且性取向可能还有问题,所以并不反对南子跟她的旧情人,也就是她的堂兄公子朝继续往来。

卫灵公年纪一大把,既然,。仍能被南子相中,那肯定是帅得不能再帅了,老了老了还是帅哥的那种。

“祝鮀之佞”是巧言,“宋朝之美”是令色,都是孔子所厌恶的。但是,生逢那个时代,这样的人却吃得开,所以孔子才慨叹:“如果不会拍领导的马屁,长得也不讨上司喜欢,这样的人在当今这个世道是逃脱不了一个 '难’字的。”

你说你有能力,你说你踏实肯干,但是入不了领导的法眼呀,领导根本不拿正眼瞧你,你也根本近不了领导的身。有能力?有能力才用你,没能力早开除你了。踏实肯干?不应该吗,不是你的本分吗?干好了是本分,干不好那还得惩罚你呢。凭什么奖励那些不干活儿的?因为人家长得好看呀,因为人家会说好听话儿呀!正常。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说:“有谁出屋能不走房门呢?为什么大家都不能顺正道而行。”

有门不走,为什么非要爬窗户?有正门不走,为什么非要走偏门,为什么非要走后门?肯定是利益呗,正门被堵住了,或者走正门所付出的多,走偏门收益更大,所以大家才会有动歪心思的动力呀了。

如果说奖优惩后看的是能力,看的是卖不卖力,你让那些既不想卖力,又没有能力的人怎么办?总得给人家留一扇窗户嘛!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内在本质,内心需求。文:外在修饰,文明礼仪。

野,粗陋,鄙俗。史: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满口之乎者也,掉书袋子,显得虚伪、做作,故“史”意指虚浮、虚伪。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

孔子说:“如果太自我,少约束,则表现得粗野;如果过分关注外在的形式,完全不顾忌内在需要,又太假。自我需求和文明礼仪相结合,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君子’。”

进一步引申,中心内容和外在形式互搭配,这样的文才可以称为好文章。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罔,不直,同“枉”,表示弯曲之义。

孔子说:“人应该靠正直立身,正直的人,不会混得太差。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并且有一些还混得不错。不要羡慕那些混得不错的不正直的人,他们混得不错只是靠侥幸得来的。”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人有好奇心,就能在知识的海洋里一直进取,一直收集新知识,所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如果把学习当作任务,把知识当作学习的目的,就难免会觉得既苦且累,不免生出惰性。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发现乐趣,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学习才能长久。

对待学习,既要端正态度,也要树立正确的目的。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按照智商把人分为三等:上智、中人和下愚。上智的人,是那些看看就能会的人,他们本身就具有智慧,并且能够自我学习,发现新的智慧。中人,是那些教教才能会的人,你可以把智慧教给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跟随你。下愚的人呢,是那些怎么教也不会的人,你还是趁早放弃他们算了,你跟他们讲不明白道理,你们之间交流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你为他们费了半天劲等于对牛弹琴,你跟他们生气着急完全没有意义。

6.22 樊迟问知(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务民之义,即尽力引导人民趋向“义”。

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惹不起你,又消灭不了你,所以我就离你远点。可信可不信,但绝不迷信。

引导民众向“义”,引导民众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民众从“鬼神”那里引到“义”这里,是谓智。

先难后获,是有困难先上,身先士卒;有收获时后得,先人后己。

6.23 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智)者动,仁者静;知(智)者乐,仁者寿。”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圣人即智且仁。智慧,说的是才能的一方面。才能就像水,水是流动的,象征着才能和财富的增长,而这些都是让人喜悦(乐)的。仁德,说的是品性的一方面。仁德就像山,山是安静的,象征着稳重和厚实,而这些可以使人长久(寿)。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鲁是周公之后,齐是太公之后,都是西周的分封。鲁是周的同姓,齐是周的姻姓。齐比鲁国力强盛,但是不如鲁保存旧典、旧法、旧道德多。鲁比齐更近于周道。

孔子改制,是以西周为理想。他认为,齐往好的变,可以达到鲁的水平;鲁往好的变,可以达到道的水平。

道是周道,即周的立国原则。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这一句不好理解。弟子们庄而重之地记载下来,到底有什么深意?

如果把“觚”解释为一种酒器,难道孔子是说“喝不喝酒?喝呀!喝呀!”

如果把“觚”解释为一种用以学习的多棱木棍,难道孔子是说“学不学习?学呀!学呀!”

如果把“觚”解释为“沽”或“孤”的借字,难道孔子是说“要不要把自己卖个好价钱?要得!要得”“我孤独吗?真孤独呀!真孤独呀!”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即宰予,字子我。

井里不会有“仁”,井里只会有“人”。不单单“仁者”掉进井里会产生要不要救的问题,任何一个人掉进井里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所以这里的“仁”只是“人”的借字。

宰我的问题是:“如果有人告诉仁者,井里掉进去一个人,他会不会跳下去救?”

逝,是“往”的意思。陷,指诱之落井。

“欺”和“罔”都有欺骗的意思,但又不完全一样。孟子说“君子可欺以方,难罔以非其道”,即你可以利用君的善良“欺”他,却无法用不合情理的事情“罔”他。君子只是善良,但他们并不傻。

宰予在这里的假设就是“罔”。孔子对这个假设很不满,说:“干吗非得跳下去?君子可以去救人,但不一定非得跳下去呀。你可以利用仁者的善良欺骗他,但不能用这种不合情理的事情考验他。”

借这段话我想提醒大家:不要考验友情,更不要考验亲情。不要拿“如果遇到了困难,必须舍弃我们当中的一个时,第一个会舍弃谁?第二个会舍弃谁?第三个会舍弃谁?”这样的问题去考验父母。那样做太残忍。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

弗,不;畔,通“叛”。弗畔:不至于出现离经叛道的情况。矣夫:语助词,相当于“了啊!”

文,是人文学术。礼,是行为规范。

君子饱读诗书、博学于文,把自己的行为纳于礼的规范,也就能够做到(自己的行为)不偏离了啊!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宋女,子姓,以南为氏,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是个美女,与美男子宋朝通奸,并且闹得人尽皆知。

孔子想见卫灵公,南子派人给孔子传话,说是想见卫君的人,都得先去拜见她。孔子便去见南子。对于老师低三下四去见那样一个女人,子路很不高兴。孔子便给子路解释,说他去见南子是出于礼貌,不得已而为之。解释就解释呗,孔子还赌咒发誓,并且拿“老天”发誓,对孔子而言是很重的誓了。

矢,是发誓的意思。否,是非礼的意思。

孔子发誓说:“如果我有非礼之举,就让老天抛弃我吧!就让老天抛弃我吧!”

孔子是不是有点心虚?他对南子的美貌是有风闻的,难道就一点也不好奇?难道就没偷看一眼南子到底美成什么样?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的“中”是恰如其分,不走极端的意思;“庸”是常的意思。

“中庸”是孔子思想中很重要的概念,他认为“中庸”是道德中最高的标准。可惜人们做不到这个标准已经很久了啊。

不讲标准、没有原则的“骑墙之道”和“和稀泥之道”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人”和“民”是两个意思,人是指上流人士,民是指下层大众。

这一章能告诉我们孔子对于“圣”和“仁”区别的标准:能施加自己的积极影响到“人”这一层次,是“仁”;能施加自己的积极影响到“民”这一层次,是“圣”。“仁”可以纯靠自身的魅力,“圣”则必须要有一定的地位和平台,能为“民”办一些实事。

子贡问:“如果有人能把恩惠广泛地施予民众,周济他们的困难,这人做得怎么样?能不能称他为有仁德的人吗?”

“事”有“定位”的意思。所以“何事于仁”可以理解为“何止于仁”。

“尧、舜其犹病诸”是说尧和舜这样的圣君要想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一点,也是要费一番脑筋的。

孔子接着说:“作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就必须做到自己想完成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完成,自己想飞黄腾达也要创造条件让别人也能飞黄腾达。(能近取譬)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己所欲先施于人,可以说是施行仁德的方法。”

“立”是“三十而立”的“立”。“达”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达”。

(0)

相关推荐

  • 富贵索求不违仁——《论语》悟读【69】

    生而为人好富贵,富贵索求不违仁. <论语>第四篇第五章: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 ...

  • 莫问收获且耕耘——《论语》悟读【136】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论语>第六篇第二十章: [原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yuàn:作及物动词,疏远或避开)之,可谓知矣."问仁,曰:" ...

  • 《论语》中关于“勇”的谈论

    <论语>中关于"勇"的谈论 勇,气也.--<说文>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故古文勇从心,恿. 下面我们看看论语中关于"勇"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41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阳货第十七 17.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馈)孔子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22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乡党第十 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21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子罕第九 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23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乡党第十 10.7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20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子罕第九 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24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先进第十一 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19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子罕第九 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罕&q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18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泰伯第八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17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泰伯第八 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