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崇仁:马派行头

马连良在《胭脂宝褶》中饰永乐帝,其服饰是他参考《舆服志》而创制的箭蟒

1944年,父亲(马连良--编者注) 每周在北京的开明戏院演出,唱了将近一年的戏。当时二路 老生的活儿基本上归我,在父亲身边的时候长了,我对马派艺术的一些基本要素也开始留意了。

我以前对行头没什么研究,只知道马派的行头漂亮、讲究,观众喜欢,至于其中有什么道理就不太清楚了。与父亲同台的机会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在这方面学了不少东西。

在这一时期,马派行头已经受到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外行喜欢,内行效仿。它能够成为马派艺术的标志,也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父亲通过观摩海派艺术,从上世纪20年代初期就开始对京剧服装的改革进行尝试。

父亲的改革有一定的宗旨,不是随心所欲、标新立异。他认为改革应首先照顾到舞台的表演, 令表演举止不便的服饰绝不采用,同时还不能背离京剧服饰的艺术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在古典法度之内改革服饰。但其形制在古代是否存在、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达到仿古、近真、尚美的艺术宗旨。如果违反了上述规律,即便是大家都认为好看,他也不会继续使用这些服饰。

比如在《临潼山》中,他仿照衍圣公府戏班的行头,为李渊设计了一套方形靠旗的缃色“龙虎靠”。但在演出中发现,方靠旗在舞台上行动不如三角形靠旗方便,于是又绣了一套三角形的靠旗,非常别致新颖的方靠旗也就随之停用了。

在《苏武牧羊》中,父亲曾为苏武设计了一顶“改良踏镫”,将传统踏镫上面的一大堆珠子全部取消,只保留两个绒球加一块自己设计独特的面牌,使人显得干净利落,而且非常好看。让苏武戴踏镫,是因为当初编排此剧时参考史书,苏武的官职是“中郎将”,从字面的意思看,认为苏武是个武官,所以戴踏镫比较合适。后来经考证,“中郎将”是文官头衔,父亲于是决定放弃“改良踏镫”,使用传统纱帽。

他在《假金牌》中创制的黑丝绒官衣在台上非常凝重、夺目,观众都觉得漂亮,但有一个毛病,就是丝绒容易粘胡子。髯口粘在行头上不利于老生的表演,父亲就不用了。他把这个创新面料的行头传给了李万春,觉得武生没有髯口,穿起来会美观,李万春就做了一件黑丝绒侉衣,用在武松的身上了。

父亲曾经说过,改革服饰是为了使观众观看之后精神为之振奋,发扬爱美之心。其目的是让服 饰有利于塑造人物,关注人物。同时,他也借鉴西方戏剧对于舞台的要求,认识到“色彩之协调、光线之匀整”为演戏的“要源”,在设计服饰时都要通盘考虑。美×影星范朋克、卓别林看过京剧服饰后都大为赞叹,问父亲中国古代的衣冠是否与舞台上一样,认为中国古代人的生活实在太美 了。父亲认为,由此可以看出,推动京剧服饰的改革,不仅有利于京剧的美化,而且有利于京剧的风行于世。

传统戏里老生的扮相大多都是高方巾、青褶子(即黑褶子),太千篇一律了,没有变化,缺乏艺术美感。父亲觉得应该让舞台上更加丰富多彩一些,让人物更加具有个性化一些,因此他在适当保留传统服饰的同时,不断学习,努力挖掘。参考《舆服志》,创制了《胭脂宝褶》中永乐的箭蟒;参考古画《衮衣绣裳》,创制了《十道本》中褚遂良的官衣蟒;参考《十八学子登瀛图》、《麟阁功臣图》、《睢阳五老图》、《锁谏图》等宋、明古画,根据其中的人物造型,创制了《胭脂宝褶》永乐腰中的“方圆毽路带”、《马跳檀溪》中刘备的仿古赤巾等。

前辈艺人中亦不乏有识之士,小生名家朱素云就是京中支持父亲改革的少数几人之一。朱先生深通文学,又精翰墨,对于古代图画很有见地,本身就改良过服装,因此对父亲创制新服饰贡献良多。在父亲编排《要离刺庆忌》的时候,朱先生曾建议父亲启用襕衫这一失传服饰。

襕衫的形制接近于褶子和官衣的混合体,圆领,无后摆。以天青色绸缎制作,黑色宽边作为缘饰,腰中系丝绦。它是古代有功名而无官职的书生所穿的服装,赶考的人士多穿此服,名曰“利市襕衫”。《击鼓骂曹》的唱词中有“脱去了襕衫换紫袍”,这个襕衫就指此物,而不应写成“蓝衫”或者“褴衫”等。

父亲非常喜欢襕衫这一服饰。通过面料和缘饰的色彩变化、相互搭配,可以制出不同款式襕衫。父亲把它用在了《要离刺庆忌》、《范仲禹》、《八大锤》和《御碑亭》等戏中,在许多场合下可以代替黑褶子。50年代时编排《将相和》,又把它用在蔺相如的身上。1960年排演《赵氏孤儿》,再次把它作为程婴的服饰。另外,父亲之所以恢复襕衫,可能也与他穿黑色服饰的戏较多有关。襕衫与褶子、海青形制不同,用来调剂一下,可以避免人物造型类似的感觉。

父亲有许多戏是穿海青的,如《一捧雪》的莫成,《九更天》的马义,《春秋笔》的张恩等。海青与青褶子相似,海青是黑大领,是仆人、家院和草莽英雄等穿的。青褶子是白大领,是普通男士的常服。父亲在普通海青形制不变的前提下,在黑大领的两边用蓝缎子加上了两条边饰,如同他在厚底靴上加蓝“牙子”一样,顿时化腐朽为神奇,使人觉得他的扮相与众不同,非常“抬人”。

父亲的演出当中,有些戏可以穿青褶子,也可以穿宝蓝褶子,他在选择穿什么颜色的行头时,就考虑得比较全面。比如同样唱《乌龙院》,与小翠花合作时,就穿青褶子,他觉得显得气魄比较 大,关键是小翠花也“接得住”他的气魄。与李玉茹、王吟秋等青年演员合演时,就穿宝蓝褶子 多。如果为了气魄大,把年轻人给“压下去”了,这戏就不平衡了,等于演砸了。

父亲有许多小道具都是生活中的实物,不是台上用的假玩意儿。他有一块象牙的牙笏,是当年一位王爷上朝时用的真品,十分漂亮讲究。我们都以为他自己收藏起来玩的,没想到他居然给用到《清官册》里了。这块真牙笏的大小与我们的道具牙笏差不多,父亲还觉得抱着的时候不够气势。于是他在这块真牙笏的底部加了个三寸长的金托,适当地做了一些艺术夸张。这样寇准在左手抱牙 笏上台的时候,整个牙笏就不会“埋”在蟒袍的大袖里,有大约三寸长的牙笏露在外边,再加上他设计的带有神兽图案的改良红官衣,一下子就把寇准这个新任西台御史给“抬”起来了。在这些无人留意的小道具上用心都是如此的缜密,更何况戏里的其他东西了,父亲真是做到了“唱戏唱的就 是个细”。

(摘自《听歌想影话梨园》,马崇仁口述,马龙编)

(0)

相关推荐

  • 一文看懂戏曲里的服饰!

    全球華人共有的鄉韻 第三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正在举行,省内外多个院团.百余位京昆艺术大家齐聚金陵,京昆好戏即将轮番登场.一个月内看26台京昆好戏! 在京昆的舞台上,我们能看到许多华丽的戏服,除了精美之 ...

  • 《闪耀暖暖》上线1年,叠纸拍了一部讲述美术技术团队工作的纪录片

    手艺人究竟是什么? 文/托马斯之颅 8月4日,上线1周年的<闪耀暖暖>又冲到了畅销榜第三. 叠纸网络CEO姚润昊曾说,他们公司最强的点是「创作」.他曾与葡萄君总结过「创作三连」:真正好的创 ...

  • [文化解读]京剧中韩世忠服饰为何一边有水袖,一边没有呢?有什么区别?

       在京剧当中,这种一边有水袖,一边没有水袖的这种服饰被称之为"斜劈蟒袍",这种蟒袍不仅仅只有韩世忠有穿戴过,另外还有岳飞.穆桂英.关羽.钟无盐.项羽等等都这么穿戴过,在软靠或者 ...

  • 我的父亲和马派艺术(马崇仁)

    <闹昆阳>马连良饰马援,马崇仁饰马洪     我的父亲马连良是一位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作为他的长子,我跟随他学戏演戏几十年,所见所闻使我深感父亲能从一个苦孩子成为一名人们所喜 ...

  • 马崇仁:马门本派的生动再现

    马最良先生 马最良伯伯是我父亲的堂弟,比我父亲小12岁,可以说,最良伯伯是马家我父辈中唯一的一位宗马派的老生演员.虽然最良伯伯多年不在北京居住和演出,但在我们家中都熟知他是一个能挑班唱戏的名演员.最良 ...

  • 马崇仁:“熏”出来的马派传人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张学津从小就跟我们家交往密切.1951年,我跟着父亲马连良先生,还有张君秋张先生由香港回北京.1952年到北京后,我父亲演<三娘教子>,张学津跟我父亲一起上台演,他演 ...

  • 马崇仁:马连良的“角儿”是怎样“炼”成的?

    三进三出"富连成" 悉心管教为严父--- 回首往事,我不能清晰地忆起父亲马连良哪一句关爱的话语.但现在,我完全能理解父亲对我的爱,那是倾注于我的艺术生涯中的.始终如一.毫不倦怠的深 ...

  • 京剧唱腔合集:马崇仁

    京剧唱腔合集:马崇仁

  • 京剧《大红袍》马连良、马崇仁

    京剧《大红袍》马连良、马崇仁

  • 那些朴素但又颠簸不灭的教导——京剧名家马崇仁采访录

    ‍2010年10月28日下午,我曾去北京京剧院附近的马崇仁先生家进行采访.时间久了,这段记忆就有点模糊了.马先生也已在2015年去世,再想采访已不可能,而当时的采访录音竟也找不到了,颇感遗憾.好在今日 ...

  • 马崇仁口述:李万春和鸣春社科班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李万春先生 李万春和鸣春社科班 马崇仁口述 李万春当时自己挑班的班社叫永春社,他还办了一个科班鸣春社.他久占庆乐戏院,白天鸣春社的学生唱,晚上他挑着永春社唱,每周他唱八场.我在永 ...

  • 武马画马《二十八骏》

    原文地址:武马画马<二十八骏>作者:武马画马  武马画马<二十八骏> 2012年4月创作 全套册页共计28帧,单幅直径40厘米,册页全长1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