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字最早见于宋代的《卫济宝书》

早在三千五百多年以前,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有“癌”的病名,约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周礼·天官》中,记着“疡医下士八人,掌管肿疡……等病”。“肿疡”这个词,宋代王安石注为“肿疡聚而不散”。可见包括肿瘤在内的疡病已归专科疡医治疗了。

两千多年前的《内经》里就有瘤的分类记载。所提到的“肠覃”。“石瘕”、“积聚”都是指肿瘤。并记述了肿瘤的病因、症状和治疗,而且包括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晋书。景帝纪》载有割除目瘤、即司马师“目有瘤疾,使医割之。”说明在公元三世纪我国医学家已能割治肿瘤。这在世界文献中也是最早的记载。其后在《诸病源候论》以及诸多医书中都有有关防治肿瘤、恶性肿瘤方药的记载。

到宋代时出现的《卫济宝书》(1170年)(1)论述了各种癌、痈、痼、瘭等外科疾病的不同治法,这是我国古代医籍中最早使用“癌”(古写作品)的病名。稍后医家杨士瀛著《仁斋直指附遗方论》(1264年)则最早对“癌”的特征作了简明叙述,指出癌是“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宋代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最早正式谈到“乳岩(癌)”,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也讲到了乳癌的某些病因和诊断。到了明代涉及癌症的外科医书逐渐增多,其中以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论述乳癌最详。清代祖国医学不仅对各种癌症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而且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如用清热解毒、活血去瘀、除痰散结等办法攻邪;根据阴阳气血的盛衰进行滋补以扶正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扶正”方法与现代所提倡的“免疫法”治疗癌症颇相吻合。这对于增强人体抗菌因素去战胜和消灭增殖基速的癌细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1)《卫济宝书》,宋代外科专著,“原书1卷22篇。原撰人佚名,宋代东轩居士曾增注,约撰于公元12世纪初。国内现有本为清代编写《四库全书》时的辑佚本,析为2卷,但已不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