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春龙节的源流演变

“二月二”春龙节的源流演变

“晦节”、“中和节”和“春龙节”,是我们历史上的几个节日,这几个节日日期相邻,而又有一定的源流演变关系,考索这几个节日的源流演变,可以看出一些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节日在变,风俗在变,传统在变,但在这“变”中,又有所保留,有所继承,当然,更有所创新。

“晦”,本意指灰暗不明,农历每月月末月亮隐晦不显 ,故又以“晦日”指每月最末的一天。因为正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所以正月“晦日”即“初晦”,就显得比较重要,人们就把正月“晦 日”当成一个重要节日,特称之为“晦日”或“晦节”。

在这个节日里,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送穷”活动。这种“送穷”活动的思想,或缘于汉代扬雄的《逐贫赋》。早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晦日送穷”的记载,到了唐代,这种具有祓除意义 的“晦日”送穷活动就更多了。

前面说过,“晦”,有灰暗不明、隐晦不显之意,唐德宗君臣认为以“晦日”作为节日名称,或有某些不详之意。《类说》卷二载:

(唐)德宗曰:“前代'三’、'九’皆有公会,而'上巳’与'寒食’往往同时。来年合是三月二日'寒食’,乃春无公会矣。欲于二月创置一节,何日而可?”(李)泌日:“二月十五日以后,虽是花时,与'寒食’相值,又近'晦日',以晦为节,非佳名色。二月一日正是桃李开时,请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

唐代诗人吕渭在《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的诗中日:“皇心不向晦,改节号中和。”说的就是这改名的初衷。

中和节主要兴盛于唐宋时代,直到宋代仍可窥见其一斑。如宋代文人杨万里在《二月一日郡 圃寻春》诗中还说:“中和节里半春天,一拂清寒半点暄。”甚至和宋政权并立的辽国,也过“中和节”。《辽史》卷五十三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国舅族萧氏设宴,以延国族耶律氏,岁以为常。”但宋辽以后似乎就冷落多了。如《中华全国风俗志》所言:“二月朔,唐宋谓之中和节。后虽不举,而民间犹以青囊五谷瓜果之种相遗,谓之献生子。”但后代各朝偶尔还把它当作一个节日看待,但已无当年的盛况。到了这一天,皇帝时或举行点耕种仪式,象征性地赐给人民百谷,以示劝民努力从事耕织之义。在民间,亲友们也偶尔聚集在一起喝中和酒,并祭祀勾芒神。人们偶尔还有互赠刀、尺之类的礼物,勉励努力劳作之俗。明清以来,人们还做些与“中和节”有关的食品如“太阳糕 ”叫卖或食用,有关记载见于《帝京岁时纪胜·中和节》、《燕京岁时记·太阳糕》。但好多地方已经不晓得二月初一这个 “中和节”了。食用与 “中和节”有关的食品,或者仅仅是“中和节”风俗的一种残存罢了。而“中和节”这个节日在许多人心目中,已经被“二月二”所代替了。

农历二月二,正逢花红草绿的季节,所以叫“挑菜节”、又称“踏青节”、“花朝节”;后来和“龙”有了关联,又叫“龙抬头日”、“龙头日”,亦称“青龙节”或“春龙节”。

“二月初二”,比二月初一“中和节”只晚了一天。二者都盛行于唐代,有些活动比如踏青、游乐等两个节日还都有,后来有时候两个节日甚至还混而不分。现存最早的关于“二月二”的诗篇是唐代现实主义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有趣的是,同时写到“二月二”和“二月一”的诗篇,也出自这位杰出诗人之手。他在《二月一日作赠韦七庶子》中说:

“园杏红萼坼,庭兰紫芽出。不觉春已深,今朝二月一。去冬病疮痏,将养遵医术。今春入道场,清净依僧律。尝闻圣贤语,所慎斋与疾。遂使爱酒人,停杯一百日。明朝二月二,疾平斋复毕。应须挈一壶,寻花觅韦七。”

写到“园杏”,写到“庭兰”,写到“挈壶”,写到“寻花”,跟“二月一”、“二月二”这两个节日中的“赏花”、“欢聚”习俗是相符的。我们觉得,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二月二”这个节日,早在白居易时代就产生了。只是不如唐代帝王批准的二月初一“中和节”名声大,行者众。由于历史长河的荡涤,更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二者或消或长,或分或合,演绎了一场“看似无关却有关”的历史轻喜剧。

据说,“二月二”在周代本是一个祭祀的日子,到了唐代已演变成一个带有民俗节日味道的日子。现在人们认为现存最早写到这个节日的诗文是大诗人白居易的《二月二日》诗,日:“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著名诗人李商隐也作有《二月二日》的诗篇,日:“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当时及其后民间以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赠送,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朝人费著编撰的《岁华纪丽谱》日:“二月二日踏青节,群人游赏散四郊。”清人汪灏等撰著的《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又日:“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或把它们的名称写于丝帛,压放于斛下,让人们猜。根据猜之结果,以定赏罚。既食生新,又有乐趣,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地说是“龙抬头”了。元朝末年的熊梦祥在《析津志》中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着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日”。民间传说是日神之龙结束蛰伏,开始抬头。以节气论,进入农历二月,阳气回升,地气渐开,大地回春,冬眠的动物开始“惊醒”。依星象说,二月二日又是“二十八宿”的“苍龙”抬头之日。在二十八宿的东方七宿构成的苍龙形象里,角宿为角,亢宿为颈,氐宿为胸,房为腹,心宿为心,尾宿和箕宿为尾。每当二月二前后的黄昏时分,东方苍龙七宿中的角宿(象征龙角)现于地平线上,意为苍龙已抬起头,故有“龙抬头日”之说。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青龙节”或“春龙节”。清末的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而且妇女还不能做针线活,恐怕伤害了龙的眼睛。明朝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之为“龙抬头日”。清代咸丰年间编撰的《武定府志》中说:“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日引钱龙,招福祥也。”除此之外,尚有开工、试犁、炒蝎豆、戴蓬草、祭龙王、敬土地、谒高禖、嫁女回娘家住春、童孩开笔以期将来登龙门等节俗活动。

明清以来,特别是清末以来,人们绝大多数都过二月初二的“春龙节”,而很少有人再过二月初一的“中和节”了,更有不少人把二月初二称作“中和节”。其实,这是个误会。1760年(清乾隆25年)在川西农村里,出现了一本民间刊行的农学著作《三农纪》(其作者为张宗法)谓:“(二月)二日为'中和节’。十五日百花竞放,老少游赏,为'花朝’。”《幼学歌》卷一《天文门》日:

“正月朔日为元日,亦日元旦中天节。初七人日礼俗传,十五上元元宵夜。中和节在二月二,二月十五花朝是。立春五戊为春社,三月三日上巳节。”

清末的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说:“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该书于光绪26年(1900)写成,光绪32年(1906)出版。以上三例都把二月初二称作“中和节”。特别是像富察敦崇,被认为是很有学问的人,他的《燕京岁时记》还被誉为近代研究北京掌故的“杰作”,他们都把“二月二”和“中和节”混为一谈,本来是不同的两天,不同的两个节日,却混而为一了。有学问的人尚且如此,一般老百姓更不去深究了。因此,很多人就把二月初二当作“中和节”了。即便有些学者知晓“中和节”本应在二月初一,但大势所趋,也懒得再去细究。更何况自古多有“因错就错”、“因误成习”之例。况且,如前面所说,“中和”二字深得儒家精髓,符合统治者和老百姓的心愿,人们也就将错就错乐见其成了。

“二月二”,本来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由于影响深远,也流行于全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如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也过此节。侗族也称“二月二”为龙抬头,节日期间以户为单位,请亲友,在野外会餐,企盼丰年。不过侗族称接龙为接牛,即犀牛,认为犀牛是龙的象征。过节时,人们从村外牵小牛,以小牛为诱饵,引龙进村。然后杀牛祭龙,分食牛肉,各家吃酒,边饮边呼划“玉龙归位拳”,唱“玉龙归位歌”。最后把牛角埋在犀牛塘下,标志犀牛回家,龙归位了,村寨就可以五谷丰登了。达斡尔族也称“中和节”为“二月二”,满族称“虫王节”。

当时人们为什么把“中和节”选择在了二月初二,而不是“二月初一”、“二月初三”呢?我们认为,这和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另外,在中国古代,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之类的“重日”,往往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认为更适合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更适合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在“二月初二”比“二月初一”更被大众喜闻乐见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心甘情愿地张扬起把“二月初二”当成“中和节”的大旗。于是,在农历的二月初二,报纸电台宣传为“中和节”有之,政府单位申报二月初二这个“中和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者有之。如山西乡宁县“中和节”和山西永济县的“中和节(永济背冰)”先后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三个节日,如“晦节”的节名虽然已经作古,但它的血肉却在“中和节”里得以延续;而“二月一”这一天已经没有多少人当作节日去过了,甚至也没有多少人知晓它了,但它那“中和”的佳名,它那“立本”、“通志”的精神却又嫁接到“二月二”之体上得以“复活”。这或者也就是如李泌所说的“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吧。没有永久的、一成不变的“风俗”,古老的节日或者也在“惟新”是举、与时俱进吧。

摘编自刘勇波、徐传武《晦节、中和节及春龙节的源流演变》,《东岳论丛》2013年第3期

注释从略,图源网络

《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

本期编辑:振涛

(0)

相关推荐

  • 二月二龙抬头,恭贺福德正神土地公圣诞!

    龙虎山道教 昨天 二月二,龙抬头 春回大地,犁破新土,杨柳吐翠,万物复苏.龙抬头,又叫做春龙节,春耕节.农事节.代表着这片东方的土地上,万物复苏,大地回春,重新开启春耕秋收的劳作.这一天龙角星随着地平 ...

  • 龙抬头有哪些节日风俗 龙抬头节日的由来

    龙抬头有哪些节日风俗 龙抬头节日的由来 不同的生活对于不同的生肖属相来讲也是他们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顺应什么样的风俗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龙抬头到来的这一天.也是 ...

  •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一.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 ...

  • 清明时节,宋朝人吃什么

    2021-04-06 09:22 华人号:中国文化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节,是汉族相沿已久的节日. 因为<清明上河图>,说起清明,我们很自然地会想起宋朝.国学大师陈寅恪 ...

  • 二月二春龙节,龙抬头吉祥图

    孟婆书屋 2020-02-24二月二春龙节,龙抬头吉祥图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一声祝福,人间有情,彼此牵挂!一声祝福,人间有情,彼此牵挂!...孟婆书屋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内容质量低不看此公众号

  • 二月二,龙抬头:从赐尺日到春龙节

    历史上关于二月二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由李林甫等人编撰的<唐六典>中提到了唐代中尚署每年二月二都会向皇帝进贡镂牙尺及木画紫檀尺,然后皇帝再把这些尺子赏赐给大臣.张九龄和唐玄宗二人的& ...

  • 二月二,春龙节

    "龙"是中国人的"图腾",这个"图腾"的中心意义又是什么呢?和埃及的神鹰.罗马的母狼这些单一指向的"图腾"不同,中国&q ...

  • 春龙节里话丰年

    农历二月二是我国过完春节后的第一个民俗节日,这一天被称为"春龙节",也有的地方叫"青龙节",民间传说,这一天龙也会像其他冬眠的动物一样苏醒,并行云布雨,坊间庆祝 ...

  • 祝孟广均先生春龙节快乐!

    附:孟广均先生的回复   杨老师:太棒啦! 您玩手机玩得太溜了!我还不会做这类图文并茂的电子贺卡! 也祝您生活愉快.美满幸福! 春龙节快乐!   孟广均  于北京 2021年3月14日(星期日)12: ...

  • 散文《春龙节》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今天是二月初二,又叫″龙抬头日″,古时候称″挑菜节",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又叫″踏青节″.从唐代开始,中 ...

  • 祝何锐鹰及其全家春龙节快乐!

    祝何锐鹰及其全家春龙节快乐!

  • 祝支孝及其全家春龙节快乐!

    祝支孝及其全家春龙节快乐!

  • 祝杨氏家族各家春龙节快乐!

    祝杨氏家族各家春龙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