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老君山下的“冲天炮”
张冲 文 张裕元 图
隋朝末年,四川老君山硝石洞附近有个小村落,叫肖家庄。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的人们大多靠硝石洞里的硝石谋生,因为硝石里有做火药的硝,加上周围森林密集,可以烧出木炭,再采购一些硫磺,按照一份硝二份磺三份炭的比例,就能制出上好的火药。
有了火药,有人就造出了鞭炮和烟花。这在当时可是新鲜玩意儿,无论皇宫还是民间,都很喜欢。
肖家庄有一户人家叫肖洪,由于他的手艺好,做出的鞭炮颗颗都能燃爆,什么一串红、遍地花、满天星……品种又多,名气越来越大,很快被官府知道了。
官府正愁没有东西向皇上进贡哩,就派里正(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的小官)找上门来。
里正一见肖洪就说明了来意:“今年你们家的鞭炮、烟花只能留一成,其余都得上交,否则就把你征去开挖大运河。”
肖洪一家五口人,上有老,下有小,怎能离家?肖洪赶忙跪下求情,希望少交一点。
里正当然不会轻易答应,他头脑一转说道:“不过,你如果能搞出一种新玩意,让皇上高兴,也许会有赏赐。”
肖洪见里正不肯松口,只得忍气吞声应允了。
不过,里正的这一番话,也让肖洪有了一线希望。每天,他在劳作时总在开动脑筋,寻找搞个什么新品种。
肖洪有个儿了叫肖思,已经8岁。一天,他在路边捡到一段小竹棍(一头有竹节,一头有开口),回到家后,就把一些掉在地上的火药塞进小竹筒里,说是学爸爸做鞭炮。
肖洪做的鞭炮筒都是用纸卷成的,从未想过用竹筒。他见儿子做得那么认真,也帮着填火药,插引火线,顺便教教儿子做鞭炮的手艺。
很快,一个用竹筒做的“鞭炮”做成了。他让儿子用燃着的线香去点引火线。
“兹——”“竹筒鞭炮”没有炸响,却一头喷出烟火,像只小老鼠似的在地上窜来窜去,乐得肖思又是蹦又是跳。
肖洪一见眼睛却亮了,这样的“竹筒鞭炮”平放在地上能够窜行,要是竖着放,不就能飞到天上吗?要是让它先飞到天上,再像鞭炮一样炸响,那不更好玩儿嘛!
想到这里,肖洪赶忙用竹纸卷了个大一点的纸筒,按照做鞭炮的程序,先在一头塞上泥土,装上火药到纸筒的半中腰,然后用泥土隔开,再装一层火药压紧后,将引火线一直插进前端的火药处。
为了安全起见,他把这个新玩意儿绑到一根长竹签上,竖着插在地上。
肖思见爸爸做了个新“鞭炮”,抢着要点火。
“嗖”的一声,新鞭炮像支箭似地射到天上,又“嗵”的一声炸响了。
“冲天炮!”肖思乐呵呵地叫了起来。
知识窗:
火箭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它的“祖先”叫“冲天炮”。
“冲天炮”在工作原理上与现代火箭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用火药为动力,通过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向后喷出,以气体的反作用力把鞭炮(火箭)推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