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全科教师培养的关键并非在“全科”
虹野:全科教师培养的关键并非在“全科”
文/虹野
今年两会,民进中央提出关于改革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提案,认为我国全科教师的培养出现严重断档等问题,建议打破封闭单一的师范教育体系,建立多元化的“4+1”或“4+2”教育专业硕士乃至教育博士的师资养成新体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小学都在开展各具特色的教学改革,全科教师在这些小学课程教学中的独特优势愈加显现出来,这使得有些人怀念昔日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能够胜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的小学教师。中等师范学校升格成大专或本科之后,基本都采用大专院校的分专业培养模式,原来的全科教师培养模式逐渐消失。因此,民进中央提出通过改进师范学校培养模式来进行全科教师培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对社会需求的一种思考和回应。但是其方案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和进一步研究。
首先,在大学期间进行全科学习是否具有可行性?毕竟任何一个大学专业都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如果让师范生草草学习各门学科为全科教学做准备倒不失为一个办法,但是如果让所有的本科生都深入地进行全科学习,显然是不现实的。在时间层面上看,本科四年学生根本无法学完所有的专业。所以说,先学习全科专业再从中选拔教师在操作层面是很难行得通的。
其次,全科的中师生和现在的专业教师相比,似乎在知识的广度上占了优势,从而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
从小学阶段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知识来讲,从过去中等师范学校的全科教师的培养经验来看,并不需要所有专业的前沿知识。毕竟过去中师生在知识层面和当时的高中生所掌握的知识并没有太多区别,只是在广度上多了体育、音乐、美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材教法,而在语、数、英的知识方面尚未有高中生学得更深、更广。而高中阶段的全科学习和大学阶段各个专业的全科学习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而在实际教学中,专业知识的不足是可以进一步通过学习掌握的。
可以说在小学阶段无论是过去的中师生还是现在专科教师在知识上是足够的,而且现在的专科教师在进入大学之前就掌握了过去中师生所掌握的所有的中学全科知识。如果说有差异,也大都是在音、体、美、书法和各科教学法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说,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我们很难说一个本科文学院毕业的师范生不能胜任小学的数学教学。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为何会有当今专业教师无法胜任全科教学的感觉呢?如果不是学科知识层面的原因,那究竟是什么导致大学师范生无法成为全科教师呢?
如果把昔日中师生和当前大学师范生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二者有两个重大区别。
第一个重大区别是中师生除了学习高中全科知识以及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之外,还选修了体、音、美,必修了各科的教材法。正是有了教材法的学习,才使得中师生有勇气、有能力进行全科教学。
第二个重大区别则是生源质量差异。昔日中师生的生源来自于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在高中招生前进行提前录取,录取后享受国家干部待遇,可谓是百里挑一,不愿意读中师的学生则立刻被各大高中争相抢夺。而当前的大学师范教育却吸引不了优秀学生就读——优秀学生大多选择金融、计算机等热门专业。
因此,在师范学校,对师范生进行更加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各个学科、各个阶段的教材教法的教育并不是一件难事,最困难的是如何吸引更优秀的学生来从事教育事业。这除了对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改进之外,恐怕最需要改变的是当前的教育教学生态了。只有好的教育生态,才能吸引更优秀的人从事教育事业。
(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