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山遗址河姆渡遗址游记
10月4日早上,我们一家来到田螺山遗址和河姆渡遗址,这两处遗址都是七千年前先民生活过的地方。七千年前的浙东大地上已经出现了文明的火种,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勤劳智慧推动了人类发展。
我们的第一站是田螺山遗址,遗址自上而下压叠了六个文化层,形成年代距今约5500-7000年。
展馆中的模型展示了先民的生活场景,几千年前他们就已经会用石头和动物的骨头制作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那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炎热,有点像现在的泰国,先民们打鱼狩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展品中最让我惊叹的是一个榫卯构件,一个巨大的陶罐和一把大木桨。难以想象七千年前的人们是如何在没有大机器和金属工具的帮助下做出这么精致的东西的!
参观完室内展馆,我们又参观了室外挖掘现场。十几年前考古学家对田螺山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整理工作现在还在进行中。我看到了现场有很多石块和陶器碎片,排放得整整齐齐,里面一定还有很多奥秘等我们去解开。
我们的第二站是与田螺山遗址隔姚江相望的河姆渡遗址。这两处遗址形成年代基本一致,据考古学家推测,属于同一文化体系。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工作于1973年开始,它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七千年前的浙东大地,气候潮湿炎热,物产丰富。我在展馆里看到了各种出土的农作物,有稻谷、芡实、菱角、板栗等等。
这片土地上还生活着梅花鹿、大象、犀牛等许多动物,鱼类资源也十分丰富,我看到了很多鱼类的骨头。
因为当时气候十分潮湿炎热,聪明的先民们在造房子的时候设计出了一种叫干栏式建筑的结构。房子的第一层是很多木柱子,各种家畜住在里面。第二层才是住人的房间,既通风又相对比较干燥。这种设计被称为建筑史上的奇迹,至今,我们还能在云南和东南亚看到这种房子。
在没有金属工具的年代,石块是先民们的主要工具。我在展馆里看到了很多磨得滚圆滚圆的石球石弹,这些都是打鱼打猎的主要工具。
除了石头加工成的工具,各种骨制品也是先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工具,比如大大小小长短不一的骨针,就可以用来缝补衣服。勤劳聪明的先民们还会用芦苇编席子,我在展馆里看到了一小块苇席,和我夏天睡觉铺的席子一模一样,这可是七千年前织出来的啊,真让我赞叹不已!
河姆渡的居民们很早就学会了用火,除了用火来烧东西吃,他们还会用火烧制陶具。遗址出土了大量形状不一,功能各异的陶具,有些是餐具,有些是装饰品,都十分美观实用。先民们崇拜鸟和太阳,所以这些器具上很多都有鸟和太阳的图案。
除了辛勤劳作,先民们的精神生活也十分丰富。他们有自己的图腾、节日和祭祀文化,还制作了许多饰品和乐器。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室外发掘现场。现场有很多木柱子,这些就是干栏建筑的第一层结构!我还看到了一座干栏建筑的复原屋。站在房子前,我再一次感叹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
室外发掘现场还有一座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井,这是5600年前的河姆渡先民使用过的!这口井的样子就是一个甲骨文的井字啊!
室外展馆除了展示发掘现场,还有很多模型,向我们展示七千年前的生活场景。我看到了先民们舂米、做陶器、造房子和孩童做游戏的场景,一片生机勃勃!
一个上午的游览很快就结束了,我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归途。虽然这是我第一次访问两处遗址,但是短短的访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的祖先是多么勤劳勇敢,在七千年前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明!我爱我的家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