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芳的小算盘及茅台的重估

茅台三季报发出后,两天内股价飙升约90元,是市场惊讶于三季报同比60%的增长,惊讶于大象的翩翩起舞。确实挺出乎意料的。反正老唐没想到会有这么高的增速,也没见过任何人在三季报之前,做出过哪怕40%以上的增速预测。

老唐对今年茅台的预测,已经在5月20日的《2017,茅台的明牌》当中写过了。当时给出的保守预测是全年营收487亿,归属股份公司股东所有的净利润202亿,同比增长21%+。

5月20日的判断,建立在三大保守前提下。原文写到:

2017年吧,至少有这么几个数据是可以视为已知的了:

已知因素1:茅台酒销售量。

2017年,茅台酒公布的计划销量26800吨。当前市场形势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一千多,819元从厂里提到货就是钱,没有任何必要去怀疑这个计划销量完不成。最终供应只会略多,最终总有些重点客户需要照顾照顾,出现一些计划外销售量(我算过,最大可供应量比26800有富裕),所以,以26800吨来估算2017年茅台酒的销售量,已经是比较保守的做法了;

已知因素2:茅台酒的出厂价。

普通茅台出厂价格维持819元未调整,而今年由于鸡年生肖茅台的意外火爆,以及厂里为了回避500ml普通茅台的透明价格而加大的其他规格小批量茅台的投放(50ml,100ml,200ml等等),总体平均出厂价格肯定是略高于去年的。这个也是能够确定的。高多少不好说,就保守的按照高1%估算拉倒;

已知因素3:酱香酒的销售量和销售收入。

茅台酱香酒(报表上的系列酒)自从2014年12月24日独立出来以后,获得了非常好的发展。尤其是去年4月原股份公司副总李明灿出任酱香酒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以后,股份公司对其进行了资源倾斜,重点培育,酱香酒增长迅速。销售量从2014年的5200吨,飙升到2016年的14200吨,销售收入从2014年的不到10亿,提高到2016年的24亿多。

2017年,酱香酒公司的计划是销售2.6万吨,销售收入43亿元以上。一季度公布数据,已经完成销售量4790吨,同比增长191%。而酱香酒原计划于6月30日结束的全国招商活动,已经由于“各品牌签订合同量已超过全年任务”,被迫于上周一(5月15日)发文停止发展新经销商了。据透露,截止5月11日,签约经销商达到1076家,合同量近3万吨,已经超过了公司的生产能力。

这等于已经明确说了,今年“销售收入43亿以上”酱香酒的计划,只会多、不会少。这里,我们就按照43亿来估算,折算成不含税的报表营业收入约37亿。

优秀企业总是给人惊喜。小惊喜是系列酒于9月19日提前100天完成全年计划,比老唐的原文预测略乐观。但三季报里系列酒营收40亿,不算出乎意料。是老唐在5月20日已经想到的,仅仅是因为文章要尽可能做保守预测,才用全年目标来做全年营收预测的。

三季报真正的大惊喜在于:茅台酒投放量。

在2016年4月1日发表于《证券市场周刊》的《茅台的供给侧之忧》一文里,谈到了2015年茅台基酒产量出现了高达6566吨的巨量下滑,将导致2019年的可售商品酒数量出现明显下降。

因而,老唐(包括市场绝大部分企业分析人士)以为公司会控制今年和明年的销售量,为2019年挤点预备粮,平滑2017至2019三年销量。

2017——2019年可售商品酒上限分别由2013——2015年的基酒产量决定,而这三年的基酒产量分别为38452吨,38745吨和32179吨。2018年相比2017年基本持平,2019年则有一个高达17%的缩量。作为一家消费品企业,适当地缩减一下2017和2018年的供应量,使2019年的市场供应量不至于大起大落,这是几乎所有投资人的合理预计。

今年上半年,公司已经向市场投放茅台酒1.3至1.4万吨。在此基础上,按照李保芳书记年初“下半年只有1.28万吨”的讲话精神,三季度预测投放量会低于一季度。而三季度多处缺货,批发价和零售价高涨,更加印证了投资人“公司减少了茅台酒投放量”的判断。在“销量受控”前提下,自然没人会想到60%增长这么夸张的数据。

然而,三季报揭开面纱后,投资人突然发现,逆天了,三季度投放量大约在9000~1万吨之间,带来高达168亿的营业收入——按照普茅不含税出厂价700计算,吨价149万。考虑到部分小批量勾兑,小容量高价酒以及年份酒,按照平均168万/吨考虑,约1万吨。即便按照均价185万/吨考虑,也超过9000吨。

那么问题来了,四季度无论怎么控制,全年总投放量必然超过3万吨。同时,公司还说了,为降低市场供需矛盾,维持茅台酒终端销售价格稳定,将允许经销商提前使用2018年的计划。

这样的投放量下,公司对2019年到底做何打算,日子不过了?显然不是。推来推去,老唐推理出一种可能,估摸着也是周五市场才暴涨的原因(资金在周四犹豫不解了一整天)。正是这个结论,导致未来几年的预期发生重大改变,抢筹者才不惜一切代价,完全没有了慢慢买的耐心。

这个可能是什么呢?

答:降低每年的老酒存储比例,直接增加当年商品酒供应能力。

一直以来,公司对于每年生产的基酒,是按照“每年出厂的茅台酒,只占五年前生产酒的75%左右。剩下的25%左右,有的在陈放过程中挥发一些,有的留作以后勾酒用,有的就留存下去,最终成为15年、30年、50年、80年陈年茅台酒”的规划进行量的分配。

根据老唐个人的跟踪和计算,目前的茅台酒库里,储藏有茅台基酒(不含系列酒基酒)22万吨出头。其中超过5年,可以用以提升酒质或用以勾兑超越普茅酒质的基酒7万吨,最近四年生产的基酒15万吨。

据老唐整理的资料,茅台新老酒库总的存储能力约在30万吨左右。过去,茅台基酒产量低,茅台始终坚持将当年基酒的25%左右作为老酒储存,一者保证未来的茅台商品酒勾调所用,二者为消费升级的年份酒做储备。截止目前,已经保有茅台基酒约22万吨(含约7万吨五年以上老酒),系列酒基酒3万吨左右。剩余储存能力,仅仅对应着茅台公司约两到三年的新增产量。

在这种情况下,再保持每年提取当年产量25%基酒用于存储,不仅没有必要,酒库的储藏能力也是问题,公司完全可以降低老酒存储比例,增加市场供应量。

由于53度飞天茅台是由85.14%基酒+14.86%老酒勾兑而成(公司每年会根据酒质在此基础上微调。另外,43度低茅由88.3%基酒+11.7%老酒勾兑而成),所以,只需要提存当年基酒产量的15%左右,就足以保持酒库老酒总量不变。

这一招,可为未来几年,每年增加三千到四千吨的可售商品酒。除此之外,我想不出公司如何能在2019年供应量减少的事实面前,依然敢于增加2017年的商品酒供应。这就是李保芳书记心中的小算盘——此推论,是不是全网首发呢?

由此,将引发茅台短期估值中枢的变化。

在今年6月11日书房推送的《茅台藏宝图》一文里,老唐分享了两张投资茅台的关键数据,其中一张是关于可售商品酒的。如果上述推论落实(老唐基本肯定),则关键数据将会变成下表最底一行状态:

即,公司可以在2017和2018年均保持3万吨投放量的基础上,保证2019年依然有能力投放超过3万吨商品酒。这个关键数据的变动,直接导致对茅台的估值中枢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茅台即便在不上调出厂价的前提下,也有足够能力维持全年约250亿左右的净利润——去年四季度营收122亿,净利润46亿,此处按照四季度和同期基本持平保守估算。

在2013年,老唐做出了“茅台100~400之间的波动与我无关,100以下我会加买,400以上我会抛售,并按年10%上调”的估值判断,支撑了自己重仓持有茅台至今。在股价高达650元的今天,是否需要卖出?关键点还是在于给它做出新的估值区间。

关于估值,老唐在唐书房多次分享过,我个人的估值系统很简单的,一点儿也不高大上,无需任何复杂的数学公式或者建立什么模型,就是三大前提+市盈率,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不需要写本书来描述:

三大核心前提是:

①净利润数据是否为真?

②未来能否持续?

③持续是否需要依赖加大资本投入?

确定盈利为真+未来大概率可以持续+盈利的持续不依赖增加资本投入,需要你真正理解这家企业靠什么赚钱,靠什么抵挡其他资本的竞争。之后的估值,就很简单了。

如果无风险回报在20倍市盈率(一般参照五年期国债,即假如五年期国债利率5%),那么,三年后若以15倍市盈率卖出能获得满意回报(我对满意的私人定义是翻倍)的位置,就是很难亏钱,值得下手的低估位置。

今年通过对腾讯和海康的学习,我个人愿意将上述的15倍市盈率修改为一个范围:15~25倍市盈率区间。至于什么企业用15,什么企业用25,这部分略偏主观。

因此,当下,老唐对茅台的2017年底的估值区间及买卖考虑如下表:

备注:①自2018年起,按年上调10%;②可能会根据基本面重大变化做微调,例如公司上调出厂价;③若有更具性价比目标,在持有的阶段也可能卖出。

至于为什么会以30倍市盈率为估值中枢,老唐在4月份的《像老板一样做投资(上)》一文分享过,此处不再重复。

老唐知道,历史新高位置,做出卖出建议是最容易,最受欢迎的,也不会被骂。卖出后即便涨了,读者不会因为赚钱而骂你。如果卖出后跌了,卖出建议将被奉为股神。

相反,做出持有决策是艰难的,而且可能因为股价短期回撤而被骂。所以,必须郑重提醒:老唐本文是整理自己的思路,指导自己的决策。你若依此做出投资依据,风险自负。

老唐已经做好在650~400之间坐电梯的心理准备,做好了400元之下开始加仓的准备(400元对应20倍市盈率)。你决策之前,一定要问自己:我能承受从650到400的波动吗?

夹头的法定待遇就是上上下下的享受。意图恰好在短期高点跑掉,然后又在短期低点买进的,是最大的贪婪,也是最容易被市场赏赐耳光的。牛股里面,成功逃顶的人挺多,但之后又跟上队伍的罕见。多数人英明逃顶之后,就是重复成功错过的老故事。

虽然在热火朝天中显得不那么合时宜,但老唐依然要强调两句话:

①前三季度以及第三季度的真实销售,并没有财报显示的那么高增长。考虑到财报使用了预收款调节数据,我们可以还原数据如下表(单位亿元):

观察数据可以发现:茅台去年,本已经是高增长。全年不仅在报表上记录了(100+82+85+122)=389亿营业收入,同时,还净增加预收款(175.4-82.6)=92.8亿,如果将这92.8亿预收款复原回营业收入里去,去年的报表将变成389+92.8/1.17=468亿,同时资产负债表里仍保持82.6亿预收款。

同样,去年前三季度实际销售可以视为100+82+85+(173.9-82.6)/1.17=345亿,今年前三季度为133+109+183+(174.7-175.4)/1.17=424亿,同比增长22.9%,这个才是市场的真实温度。

单第三季度数据也是如此。去年第三季度实际销售可以理解为85+(173.9-114.8)/1.17=135.5亿,今年第三季度实际销售183+(174.7-177.8)/1.17=180亿,同比增长33%,并不是报表显示的同比115%增长。

也就是说,真实市场增长大约在23%~33%间,60%高增长数据,仅仅是因为去年有意识做低财报数据的原因。至于公司去年为何有意识做低,在去年4月的《茅台的供给侧之忧》一文里,已经聊过,此处略过。

②茅台的未来越发乐观了。虽然刚刚说了茅台前三季度销售并没有报表上显示的那么乐观,但茅台公司本身是愈发让我乐观了。上一份中国前五大白酒公司三季报关键数据图:

茅台前三季度营收比行业老二老三老四加总还大,而净利润,则完全没法比。我没有看完所有白酒上市公司的财报,但基本确定,茅台一家的净利润,应该大于其他所有白酒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和。真正吻合了那句“中国白酒有两种,一种叫茅台,一种叫其他白酒”。而且,这种成绩居然是在销售费用占比低至4.7%的不可思议状态下做到的。

在2014年10月,老唐发于雪球的《茅台三季报十大印象》一文中谈到:“白酒主要是社交产品,具有强者愈强的特点(喝的人越多,越容易被选择),茅台的消费者群体,才刚刚冒出扩大的迹象,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再加上一个中国独有的文化

两者叠加,可以这么认为,茅台对其他高端酒市场的侵蚀,除了受限于茅台自身的供应能力外,没有其他大障碍。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茅台说完了,铁定有人问洋河,顺带说一嘴。

洋河是中小板上市公司,按规则,是需要预告全年业绩的。

如果变动幅度超过了上下限,那是要遭深交所问询函的,所以,15%增长中规中矩,完全在意料之中。

我家小洋老实人,不学那些先从34亿净利润大洗澡到8.8亿,然后再“高增长”几年达到20来亿的财报把戏。小洋的特点就是一个字:稳;两个字:靠谱。

虽然看起来和30%或60%有差距,或许会导致短期股价震荡,但那又如何?对于没打算吃光全部短线波动的企业投资人来说,不影响企业价值,也不影响股权持有。

备注:老唐持有本文提及的三只个股,观点有可能受立场影响,提请注意。截止今日,老唐依然满仓,持仓个股比例为:茅台42%-;国投16%+;腾讯8%+;招行H8%+;民生H7%-;洋河6%+;双汇4%-;信立泰4%-;古井贡B2%-;粤高速B1%+;海康1%+;观察仓宋城不计。

看着一堆,其实前五大就占比超过八成,而全年换手率估计不到15%,至少有85%以上仓位是呆坐不动的。我更倾向于那些聪明一次可以呆坐多年的公司。不需要天天都搞新发现,我们才有机会把生命浪费在读书跑步旅游追剧陪家人……等等美好事物上。您说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