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医案精解》——迁延痢
李某,女,45岁,2003年8月4日初诊。
反复下痢4年,曾服用西药“庆大霉素”、“痢特灵”,中药汤剂“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等,均无明显改善。刻诊: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腹痛隐隐,里急后重,每曰泻黏液便2〜5次,伴见白色胶冻状物,口苦口干,舌淡苔厚腻中间黄,脉沉细。
陈老曰:此系寒热错杂之久痢,方选乌梅丸加减:
4剂,水煎服,每日1剂
8月8日复诊:大便次数减少,精神状况有所改善,守方续进5剂,下痢止而他症亦愈。
【侍诊心得】 迁延痢多见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克隆氏病、顽固性肠功能紊乱等慢性肠道疾病。痢疾发病初期,起因各不相同,每以实证热证多见,病情迁延或治疗失当往往发展成为虚中夹实、寒热错杂,病情日渐深重的复杂局面,其发病机制不能简单地用“气血失调”或“脾肾虚弱”来概括,其治疗方法亦不能简单地用“调气血”或“补脾肾”而获效。
本案久痢的特点是:脾肾虚寒为主,兼有阴血亏虚,湿热内蕴,气机不畅。
(1) 脾肾虚寒为主:疾病发生与脾胃有关。下痢之初,邪侵肠胃,治疗不当,累及中焦阳气,日久损及肾阳。一旦形成肾阳不足,病机演变则呈恶性循环:火不温土,致脾失温煦,加重脾胃虚寒,运化失职之象益重,而致下痢不止。
(2) 阴血亏虚:患者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肢倦体乏,脉沉细,乃因下痢日久,脾胃运化无权,气血生成不足所致。
(3) 余邪犹存:患者每日泻黏液便2〜5次,伴见白色胶冻状物,口苦口干,舌淡苔厚腻中间黄,是湿热未尽之征。
(4) 气机阻滞:患者下痢每伴里急后重,是湿热阻滞肠道,气机不畅之候。本例迁延不愈之根本是正虚邪恋,寒热夹杂,治当邪正兼顾,寒温并用。方中干姜、细辛、桂枝、附片、蜀椒温阳散寒,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二组药相伍,温补脾肾,振奋阳气,恢复脾运;黄连、黄柏清热燥湿,祛除余邪;乌梅酸涩止泻。方中黄连、黄柏、川椒、木香、桂枝、当归、乌梅均有抑制痢疾杆菌的作用,可以清除余邪。川椒、木香行气导滞,缓解肠道激惹证象,消除里急后重。诸药合用,对于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久痢,颇为合拍。
【按语】
(1) 乌梅丸是治疗迁延痢的有效名方,因其病程长久,脾肾阳气已虚,治疗之际,应当抓住余邪未尽,功能已虚两个特点施治,此方即为此证型设也。
(2)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是治痢疾之重要法则。本案以川椒合木香行气导滞,桂枝合当归养血活血,寓调气和血之意。
——本文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