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力系列:问题背后的小气候与大环境
问题,即现状与期望目标的差距。
有没有问题?与期望目标的基准有关,基准太低的管理者,满眼里都没有问题;问题大与小?与管理者的认知与担当有关,反正不是花自己的钱的心态在很多管理者中存在。
快速高效的解决问题,并有效遏制再发,避免频繁救火;继而真正的举一反三,起到预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找到问题的根因,讲讲容易;日常找到深层次的原因都颇为不易,做到位更是考验管理者的决心与信念。
推荐T&D 问题解决力产品BU在协助客户快速高效解决问题的一些管理思路与实践,以其助力更多管理者更加卓有成效。
撰 文 | 白华永 T&D 首席质量变革顾问
文 审 | T&D 变革改进合伙人委员会
连问题的本质都搞不清楚
管理者仅仅是装起来很努力而以
每一个问题的发生,都有其产生的背景与环境。从过程方法的角度上看,要么是输入的生产要素有问题,要么是过程不受控,要么是输出的判定不准确,或者标准出了问题。
在不少质量周例会上,经常发生的场景:
这个xx 问题,是技术问题,行业通病,很难解决,接下来就是一顿扯;问题没有准确定义,问题没有分析,讨论没有数据,讨论完全是各说各话,空对空,毫无解决问题的质量可言
问题的本质,都搞不清楚,其实就是瞎折腾。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首先是清晰准确的定义问题。很多公司的问题分析,定义都出了问题,往往一开始就错了,剩下的就是在错误的方向下越走越远,事与愿违。
其实,要真正的解决问题,要回到现场,所谓日系企业要真倡导的“三现”,真实的还原问题产生的环境与场景,至少输入的5M1E 当时的管控如何?过程是否有差错与变异?判定的标准与执行判定的人是否准确可靠?
要知道,很多常见的产品问题,都是”多因一果“,或者是”多因多果“,或者”因果并不直接关联“,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面,就PPT展开讨论,无疑于”盲人摸象“,容易让管理者夸夸其谈,产生想当然的官僚作风。
离开现场,离开问题产生的环境与场景,管理者就没法真正倾听制程的声音(Voices of Processes),离问题的解决还很远。切忌”讲了“不等于”做了“,”做了“不等于“做到”了。
问题即机会
改善的机制与土壤是关键
正确的问题观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
所谓问题纠正,改善与改进的土壤,是指在一家企业内部对于敢不敢暴露问题,愿不愿正视问题,是否旗帜鲜明的鼓励坦率沟通问题,对别人提出问题的态度问题提供了制度与机制上的保障。
典型的例子是谁提出问题,谁就去解决问题,你能你上;或者经常性推诿不是我的事,这无疑是一家很糟糕的事。优秀的公司总是在内部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问题观,并用纪律,机制的力量予以保障。
管理者的价值
与解决问题的大小成正比
问题有大有小。
作为管理者,你能解决“点状”的问题,你就是一个班组长的价值;你能解决流程制度“线状”的问题,你就是一个经理人的价值;你能解决复杂的行业问题,你就是一个高管的价值;而你能解决一个公司经营质量与突破的问题,你的身价就完全不一样。
值得说明的是,管理者的价值与管理者的“title' 是完全两个概念,有些公司所谓的总监级管理者,换到另外一家公司,可能连部门课长,主管都不够格。这很刺眼,但确实事实。
现实的管理中,高管做经理的活,经理做班组长的活,班组长操老板的心,所谓的管理错配,比比皆是,为公司的运营效率与经营质量种下了恶果。
企业当家人,要足够警惕。职场各层级经理人,更要引以为戒,卸掉了权力与平台,才是你的软实力与真本事。
100次再好的解决
比不上1次及时的预防
坦率来讲,很多问题发生的根源,往往是管理者种下的因。
一份错误的标准,一份没有闭环的流程,一份愚蠢的制度,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问题的发生,甚至接二连三的发生。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认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有时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做正确的事,远远比正确的做事更有优先级。事都没有把握对的事,要想把正确的做事很难,要想把事情一次做对更难,成本代价很高,且不可复制。
那么对于职场经理人来讲,何为正确的事?几个基本原则可供参考:
这件事是否对客户增值?
这件事是否对公司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有益?
这件事是否对公司老板有好处?换了你,你依旧会这样决策吗?
真正的管理者,往往在预防上下功夫,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厉害的企业,每日都是平凡的日子,没有天天救火,没有经常口号式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