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翎毛画看古画中的彩羽珍禽(一)
翎毛原本指的是鸟类翅膀尖上的毛,后泛指禽鸟,到了中国画的领域,就成了一门专门的画种——“翎毛画”。中国古代的画家喜欢描绘各种珍禽,并寄托特定的寓意。
唐代以前:“画花画鸟”
早在工艺、雕塑与绘画尚无明确分工的原始社会,中国翎毛画就已经萌芽。这一阶段还处于“画花画鸟”的时期,无法称之为独立的画种。不过细心搜寻、探索,也不乏独立的禽鸟内容的画面。
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
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牙雕,是原始社会典型而有代表性的禽鸟形象之一。
这件作品中的两只鸟体相连,身子上载着闪着光焰的太阳,鸟头上有细长的冠羽,造型似鸡非鸡,似鹰飞鹰,可能是凤鸟的初始形态。
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陶缸
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则出土了以《鹳鱼石斧图》为代表的绘画作品。这幅画画了一只圆眼、长嘴、两腿直撑的水鸟,它昂首,身躯微微后倾,嘴上衔一条大鱼。
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陶缸 39.6x46.6cm 四川省博物馆藏
东汉大邑画像砖《弋射收获图》的上部为弋射图,右为莲池,池内浮着莲叶,水中有鱼鸭遨游,空中有大雁飞行。画的禽鸟,不仅造型能力有提高,而且注意神态的刻画。
唐代以后:成为独立画科
翎毛画作为“花鸟画”的一个分支,正式确立并发展的历史,应该从唐代开始。
唐代:翎毛画名家辈,出唐代花鸟画逐渐成为独立的画科,在画史中有记载的花鸟画家就有80余人。在翎毛画方面,薛稷为画鹤名手,边鸾擅长鸟雀,冯绍正画鹰、鸡等甚为精妙。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名家的作品都没有遗留下来。
唐 新疆阿斯塔那217号墓墓室后壁花鸟屏风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唐代翎毛画的真迹,在今天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中还能见到,例如新疆阿斯塔那217号墓墓室后壁花鸟屏风。
这个花鸟屏风共有六幅,每扇以一禽鸟作中心,花丛为背景,有野鸡 、野鸭 、鸳鸯 、百合、兰花等 。作品颇有田园气息,与宫廷画家那种以富丽堂皇的色彩来描绘御苑中的珍禽奇卉的作风迥异,是现存的唐代花鸟的极为重要的作品。
宋代:完全独立成一个画种
这个时期的翎毛画,是在五代的基础上迈步。北宋《圣朝名画评》更列有花木翎毛门与走兽门。翎毛画,已经完全独立成一个画种。
五代至北宋初期出现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种风格流派,已能通过不同的选材和手法,分别表达不同的志趣。
黄筌《写生珍禽图》局部1
黄筌《写生珍禽图》局部2
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中,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或静立,或展翅,或滑翔,动作各异,生动活泼。
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只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
北宋 黄居寀《山鹧棘雀图》 97x53.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居寀是花鸟画名家黄筌的儿子,继承了父亲富贵艳丽的画风。此画中的鸟鹊与竹石,布满画面,空白很少。设色淳厚无华,描法稳健,略带稚拙之感,有着早期花鸟画的装饰意味,及古朴风韵。
在北宋院体花鸟画家中,宋徽宗赵佶是集大成者之一。赵佶传世画作中,可能不全都是他的亲笔之作。
北宋 赵佶《芙蓉锦鸡图》 81.5x53.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如上图的《芙蓉锦鸡图》就疑为画院中高手代笔,而为赵佶亲加题识,故后世多视为徽宗画。此图所画锦鸡,飞临于疏落的芙蓉花枝梢上,转颈回顾,翘首望着一对流连彩蝶翩翩舞飞。
北宋 崔白《寒雀图》 局部 绢本设色 23.5x101.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宣和画谱》评崔白:“善画花竹翎毛,荠荷凫雁,道释鬼神,山林飞走之类,尤长于写生,极共写鹅。”崔白的《寒雀图》描写隆冬时节一群吱吱喳喳的麻雀,依然在叶子已经落尽的老树枝头鸣跳嬉戏,它们情态各异,充满活力,画出了麻雀好动的特性。
南宋 法常 《叭叭鸟图 》纸本水墨78.5x39cm 日本国立美术馆藏
法常是南宋僧人,他所开创的笔墨意趣启迪后世文人的写意画风法。这件作品描绘的是一只八哥鸟立于老松干上,鸟身以极为概括的淡墨和浓墨画出,用笔与用墨十分简练,但鸟俯首啄羽的动态却生动而自然。
随着文人画的发展,元代的花鸟翎毛画出现了变革的状况,是什么变革的状况呢?下期我们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