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过如何从一个利己主义者,变成了神雕侠
@某个张佳玮: 杨过自小,心中有个结。
“我没有父亲,郭伯伯那么好,可惜不是我的父亲。我总想干点啥让郭伯伯看得起我。”
这个结藏得,比他想象中深。
所以他被郭靖送去终南山,送去给全真教当弟子时,极为不快。他并不在意全真教是玄门正宗,只觉得自己被郭靖抛弃了。
才跟赵志敬针锋相对,终于大闹终南山。
到了古墓派后,他有第二个心结:
“世人不爱我,只有姑姑爱我,我要为了姑姑死。别人的事我不管。”
之后他偶尔也行侠仗义,比如救了陆无双什么的。但大多数时候,杨过是个个人主义者:他要找姑姑,他要跟姑姑在一起,别的不管。
但他真的冷眼看世间么?
也不是。
大胜关再见杨过时,黄蓉对杨过说:
“过儿,我甚么也不用瞒你。我以前不喜欢你爹爹,因此一直也不喜欢你,但从今后,我一定好好待你,等我身子复了原,我便把全身武功都传给你。郭伯伯也说过要传你武功。”
这一席话说得杨过大哭 —— 他就是这么回事:平时装得比谁都酷,只要获得一点爱,就决定以死相报。
然而他情绪又不稳定。听了傻姑的话,认定是郭靖与黄蓉杀了他父亲,一心要报仇。回到襄阳,意图谋害郭靖。当时他也反思过:
“我为了报一己之仇,却害了无数百姓性命,岂非大大不该?”
可是转念又想:
“罢了,罢了,管他甚么襄阳城的百姓,甚么大宋的江山,我受苦之时,除了姑姑之外,有谁真心怜我?世人从不爱我,我又何必去爱世人?”
这一刻的杨过,已经堪称邪恶到反人类了。
可惜,邪恶得也不彻底。
之后杨过两次谋刺郭靖,都是阴差阳错未能成功 —— 不是他自己放弃,一次是武功不及被郭靖反制,一次是被潇湘子阻挡了。
然后,救了郭靖两次 —— 其中一次,是他自己把郭靖陷到如此境地的。只因为发现郭靖还是肯救他,于是热血上涌,先谋刺,再救。
骨子里,杨过做的大多数事,都是如此:
“我希望郭伯伯能注意到我,我希望郭伯伯能在意我”。
—— 跟郭芙其实一点都不相干(所以强凑杨过郭芙 CP 的,真没必要)。
杨过真正觉醒,是看到黄蓉与郭靖讨论国事为重时,才真正脱胎换骨的。那一瞬间,警醒他的,是黄蓉当年的教诲:
“霎时之间,幼时黄蓉在桃花岛上教他读书,那些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语句,在脑海间变得清晰异常,不由得又是汗颜无地,又是志气高昂。眼见强敌来袭,生死存亡系乎一线,许多平时从来没想到、从来不理会的念头,这时突然间领悟得透沏无比。他心志一高,似乎全身都高大起来,脸上神采焕发,宛似换了一个人一般。”
终于他对黄蓉说出 “你放心”,于是奋然出战。
从此,他才真正蜕变了。不再是个自我中心、不管他人死活的少年了。
剧情安排,从此之后,杨过连武功风格都改了。
杨过先前性格浮躁跳脱,学了古墓全真白驼山各家武功,会了打狗棒法玉箫剑法一大堆,但始终驳杂不纯,被李莫愁追着打。
觉醒之后,断臂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招式跟性格一起变沉稳凝练了。
杨过与小龙女绝情谷相别,小龙女留下了十六年之约。杨过与陆无双程英结拜了兄妹,从此不再撩姑娘了。
独自回去跟神雕练剑,练到草木竹石皆可为剑,是上境界了。
于是原文有了这么句话:
“某一日风雨如晦,杨过心有所感,当下腰悬木剑,身披敝袍,一人一雕,悄然西去,自此足迹所至,踏遍了中原江南之地。”
从此之后,杨过从一个独善其身的利己主义者,变成了匡济天下的神雕侠。
这句话之后,立刻接著名的风陵渡夜话,十几年后了,描述杨过走遍大江南北做的事:救王惟忠子裔、诛陈大方、审丁大全、赎宋五、杀人父而救人母,听得小郭襄悠然神往,这才有郭襄会杨过、此后数十年的孽缘,以至于张三丰一等等了百年…… 嗯,跑题了。
至于为什么风雨如晦心有所感,是有点典故的。
风雨如晦这四个字,乍看是风雨交加天色灰暗,但出处是《诗经》。
《毛诗序》说这是:
“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这四个字,不是乱用的。
杨过武功大成了,心态成熟了,小龙女要过好些年才能见到。
不想继续独善其身了,想当个郭伯伯那样的豪侠了。
风雨如晦,自然想到了乱世;行,那就去走南闯北,挑战乱世黑暗吧。
于是下一秒,直接跳到十几年后,他已经成了暗夜江湖中的神雕侠。
终于襄阳大战后,有了这一幕:
郭靖携着杨过之手,拿起百姓呈上来的一杯美酒,转敬杨过,说道:“过儿,你今日立此大功,天下扬名固不待言,合城军民,无不重感恩德。”
杨过心中感动,有一句话藏在心中二十余年始终未说,这时再也忍不住了,朗声说道:“郭伯伯,小侄幼时若非蒙你抚养教诲,焉能得有今日?”
他二人自来万事心照,不说铭恩感德之言,此时对饮三杯,两位当世大侠倾吐肺腑,只觉人生而当此境,复有何求?
至此,杨过终于成了大侠,而不再是个每天琢磨杀郭靖卖襄阳找解药救爱人怨天恨地的少年了。
这才终于解开了他人生两大心结之一 —— 另一个是与小龙女的爱情。
到此为止,《神雕侠侣》才真到了结束的时刻。
所以《神雕侠侣》骨子里,是个缺爱的孩子,从利己主义变成大侠的故事。
而杨过真正追随郭靖的起点,就是这个 “风雨如晦,心有所感”。
哪位会说,杨过不一定懂 “风雨如晦” 的典故,看个风雨,真会联想到乱世么?
我有个小证据。
杨过和程英那段著名的弹琴倾心,程英写的句子是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杨过一看她的字迹,便懂得了她的心意。因为当年黄蓉教过他的:解说这两句的意思是,“既然见到了这男子,怎么我还会不快活?”
而那首诗,就是《诗经・郑风・风雨》。最后两句是: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