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节气品唐诗,白居易一首《观刈麦》,感悟其对农民的同情与自责
此时正值芒种时节,亦是麦子成熟之时,不由得想起李健创作的歌曲《风吹麦浪》。如果微闭双眼,可以想象出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在蔚蓝的天空下,涌动着一片片金色的麦浪,此时的蓝色的天和金色的麦地,色彩绚丽,令人欣喜。
(附:《观刈麦》全诗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000年前,唐代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在芒种时节写了一首诗,名为《观刈麦》,但这首诗为大家展现的并不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和意象,而是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心酸与无奈。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对农民而言,一年四季都很少有闲暇时光,到了农历五月份和芒种时节,这种忙碌就更是不言而喻。
一夜之间,田埂的小麦便成了金黄色,庄稼已经成熟了,到了可以收获的季节。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农民一家是如何在田间劳作呢?诗中写道:妇女们用竹筐挑着食物,孩童们的手中提着盛满汤水的壶。他们一前一后相伴着到田间,给家里的壮丁们送饭。可以说,家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没有一个闲人,最辛苦的是家里的壮丁们,他们披星戴月地在田间地头劳作。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些壮丁们有多辛苦?他们的后背被太阳炙烤着,双脚被地面上的热气熏蒸着,可以说是辛苦至极。虽然他们每天累得精疲力尽,但是似乎忘乎所以,感受不到炎热,只希望夏天再长一点,这样他们便可以再多干一点农活。
对农民而言,如果粮食能丰收,再辛苦也心甘情愿。但事实并非如此,白居易又描写到这样的场景: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有一位贫苦的妇女,家里缺少顶梁柱,土地也卖给了别人,只能到地里捡别人剩下的麦穗。这位妇女后背背着一个孩子,左臂挂着一个破筐,右手捡地上的麦穗。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这位贫困的妇女向白居易讲述了家中的凄惨遭遇,令他感到悲伤不已。为了缴纳苛政猛于虎的赋税,她只得将家中的田地全部卖掉,为了生存,只能捡麦穗填饱肚子。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看到这一幕,白居易痛心不已,反观自己,倍感惭愧。自己从来都没有干过这种辛苦的农活,但是俸禄却足足有三百石,到了年底都有余粮,而农民一家,辛苦一年,却食不果腹,真是令人汗颜。
白居易心中惭愧不已,并告诫自己:要心存感激,要记得老百姓才是自己的衣食父母。
白居易写过很多首讽刺诗,如《卖炭翁》、《买花》、《观刈麦》等,这首《观刈麦》可以说家喻户晓,令人印象深刻,更让我们感受到白居易的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