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的这件镇馆之宝将告诉你,“中国”一词的来历
金文始于商代,兴盛于周,依附于青铜器,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青铜器尤以《司母戊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等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高.其中还有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很有意义,那就是《何尊》。
《何尊》,西周早期青铜酒器,周成王五年为贵族“何”所作,高38.5cm,直径28.9cm,重14.6kg,尊内底铸有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何尊》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被列入国家文物局64件永久不准出国展出的国宝级文物目录,当属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释文】: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称武王醴祼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戠,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徹命敬享哉!助王龏德,欲天临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三十朋,用作□公宝尊彝。惟王五祀。
《何尊》1965年于陕西省宝鸡县贾村塬出土,其内容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是周成王一篇重要的训诫勉励文告。
这件青铜国宝铭文书法风格“浑厚、率意、苍茫”,铭文中每个字形浑实圆劲的线条较多,而在细线的对比下,更显其敦实。铭文在器物内底,捶拓难度极大,加之锈蚀严重,从而拓出的铭文给人一种历史的“苍茫”之感,加之字距、行距茂密章法的衬托,为铭文增添了神秘的意味,在书法审美上营造出了古老的“朦胧美”。铭文部分字形直线的排布和通篇铭文上下左右每行始末的参差安排,率性而为的感觉从容而来。
铭文“中国”是方位词和地理概念,不是国名,“中”是会意字,代表旌旗在氏族部落中央飘扬。金文中早期的“国”字作“或”,“或”为象形字,口代表人们居住的城邦,上下两横表示城墙和壕沟,右边是兵器戈,象征军队,金文“或(国)”之所以没有外加“□”,是因为西周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土地都为周天子所有,所以没有必要在“或(国)”外加“□”,“或”到小篆时,增加了一个边框表疆域之意。
“中国”最初只是一个方位区划上的概念,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统一国家政权形式的诞生,这时“中国”的概念才有了政治涵义。《尚书》注云:“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从周初开始,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地区才开始被称做“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