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年里,中国陆军在机械化方面的补课取得了重大进展,99坦(包括99A)逐步成为重装旅的主力,15轻坦不仅首创轻量级主战坦克,还开始部分取代96坦(包括96A)。中国陆军的坦克力量正在跨入世界第一梯队,但中国步战没有跟上。86步战(包括86A)在本质上是中国化的BMP-2,在火力、机动、防护方面都落后于时代了。04步战(包括04A)相当于中国化的BMP-3,火力、机动、防护有所改善,但依然不尽如意。中国需要新步战。另一方面,在美国陆军“大六件”现代化计划中,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和M109“帕拉丁”155毫米自行火炮只有升级更新计划,但都没有近期的换代计划,只有M2“布莱德利”步战的换代被列入第一优先。这是在近年来“未来战斗系统”(简称FCS)和“地面战斗车辆”(简称GCV)两次换代企图破产后的第三次了,足见步战之重要和换代之艰难。
99坦正在成为中国重装的主力
但86步战早已落后
04步战也差强人意
美国两次试图替换M2“布莱德利”,都不成功,但M2换装依然比M1A2坦克和M109自行榴弹炮更加优先,足见步战之重要和换代之艰难
步战的由来与使命
坦克在一战中的索姆河战役首次出现在战场,但步战要到60年代才出现。缺乏步兵支援的坦克部队孤军突进容易遭到敌人步兵反坦克火力的伏击,这是被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训证明的事实。但步兵和坦克在速度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坦克引导徒步步兵冲锋的做法很低效,只有机械化步兵才能跟上坦克突击。二战苏军步兵直接坐在坦克炮塔周围,作战效率很高,但伤亡也很大,现在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已经很少用了。早期机械化步兵乘坐带轻装甲的半履带车,50-60年代的以军是成功应用半履带车的典范。这其实是用短履带代替传统6x6卡车后轮的东西,开放的车厢内搭载步兵,步兵可向四周和空中无遮挡地射击,车帮的装甲钢板则对在车内站立士兵的胸腰部以下提供保护,但只能防炮弹弹片,直接射击还是防不住的。
二战苏军步兵是直接搭乘在T-34坦克的炮塔周围投入战斗的
美军没有那么简单粗暴,但M2半履带车还是开顶的
现代的M113是全封闭的,保护更好,但在作战效能方面实际上是退步了,除了车顶的机枪手外,车内的士兵难以向外观察和射击
半履带车的越野能力大大高于卡车,但还是不及全履带的坦克。野战时最大的问题则在于缺乏对空炸炮弹的防护。在城镇作战时,敌人从高层建筑居高临下地往下射击的话,更是要造成重大伤亡。60年代时,美国推出M113装甲车,成为一代经典。这是全履带车,机动性强,能泛水,在水上用履带划水前进。而且采用全封闭的铝装甲,重量轻,对轻武器和炮弹弹片的防护好。士兵从尾门上下,便于在敌前下车时用车体作为掩护,这个功能很受欢迎。M113一出现,就在越南战场上得到广泛应用。在十月战争中,以军中的M113更是比坦克还要紧俏的神器。M113在保护性方面比半履带车进了一大步;在作战性方面,实际上是退了一大步。车内步兵无法向外观察和射击,车顶机枪也需要机枪手探出身来才能使用。M113 的作用是在战斗中,把步兵运送到指定位置,便于车载步兵下车作战,所以有“战场出租车”的称呼。下车后,机械化步兵与徒步步兵无异,而M113退回到后方,准备再次接应。
苏军跳过了装甲车,直接研发了第一代步战BMP-1
反坦克导弹使得步战具有反坦克能力,但这也是步战纠结的开始:步战应该以反坦克为主还是反步兵为主?
苏联没有研发类似M113的装甲车,而是更进一步,直接研制了BMP-1,这就是第一代步战。BMP-1也是铝制车体,也有浮渡能力,也从尾门上下,但有一个炮塔,不仅装备73毫米低压炮和机枪,还装备AT-3“萨格尔”反坦克导弹。这是革命性的,不仅可以运兵,还有相当强悍的战斗力。73毫米低膛压炮的初速和穿深都很糟糕,这是大号的榴弹发射器,实际上只有有限的反装甲能力,但用于打步兵还是很管用的。BMP-1真正的反坦克能力来自导弹,这使得机械化步兵不仅能有效压制敌人步兵,还能挑战敌人的坦克。车体周围有射击孔,车载步兵可以从车内向周边射击,补充炮塔火力。BMP-1开创了步战的时代,但也把步战世界带入迷雾之中。从此步战面临着不散的纠结,并在新时代增添了新纠结:步战是伴随坦克作战的,不是用来取代坦克的,反坦克还是应该以坦克为主,这是一般共识。但步战是否要求独立的反坦克能力,这是纠结所在。作为伴随坦克的战车,反坦克是坦克的任务,步战应该以反步兵为主,反装甲能力只要足够压制敌人步战就够了,而不要求真正的反坦克能力。这是欧洲对步战的一般定位。早期德国“黄鼠狼”步战只有20毫米速射炮。但作为既可以配合坦克作战又可以独立行动的装甲突击力量,步战又需要足够的独立的反坦克能力。这是俄罗斯对步战的定位,BMP-1步战不仅装备有73毫米炮,还装备有AT-3“萨格尔”反坦克导弹,BMP-3更是装备有步战世界之最的100毫米炮。现代步兵与坦克是一对冤家。在开阔地上,坦克对步兵具有压倒优势。但在城镇、丘陵、沟壑、丛林等复杂地形上,步兵是坦克的克星。在这些步兵伏击坦克的好地方,坦克在历次冲突中可是吃亏多多。步战就是用来在这些复杂地形为坦克清除敌人步兵伏击火力的。车载步兵在接近敌人的位置隐蔽下车后,徒步接近,以步兵反步兵,具有与敌人步兵同等机动灵活,还可得到步战提供的机动火力支援。常在河边走,总有湿鞋时,伴随坦克行动的步战是需要具有反坦克能力的。问题是步战与车载步兵是一个整体,反坦克火力可由步兵携带,未必必须由步战携带。步战不应该作为反坦克的主力,步战不是用来和坦克硬抗的,那是坦克的任务。步战反坦克有伏击战与遭遇战两大典型情况。在伏击战中,由下车步兵用自带反坦克导弹打击冒进的敌人坦克,比直接出动容易暴露目标的步战更加有利,步战隐蔽在后方,提供必要的反步兵和反步战火力掩护,并准备接应撤下来的步兵。遭遇战就比较麻烦,不管车载还是便携,反坦克导弹都有反应时间和最小射程问题,可能还只有赶紧脱离为妙,必要的时候让步兵下车用火箭筒断后掩护,交替后撤。
主流反坦克导弹依然是线导,这决定了步战难以在运动中发射反坦克导弹,这样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发射在演习中还行,在实战中就危险了
“标枪”这样发射后不管的反坦克导弹没有导线问题,但在战线交织的复杂战场上,完全依赖自主寻得可能造成不可接受的误伤率。作为步兵反坦克问题不大,视界里的坦克基本上都是敌人的;在装甲vs装甲的时候,这就成问题了
车载反坦克导弹有一个尴尬的问题:只能停车发射。现代主流反坦克导弹拖着一根导线,运动的步战非常可能造成导线缠绕甚至扯断。激光驾束制导没有连线问题,但制导律也决定了只能在静止中发射,否则即使针对静止目标,运动的步战上发射的瞄准激光束也要导致导弹走弧线才能命中目标,无谓增加不必要的机动,增加脱靶机率。激光或者毫米波半主动制导没有走弧线问题,但还是需要步战在机动中依然保持与敌人坦克的视线接触,很是危险。激光波束纤细,要在步战的颠簸行进和闪避机动的同时,保持在导弹的整个飞行时间里都稳定地照射在目标上,难度很大,这是比战斗机保持中程空空导弹的雷达半主动制导更高的要求。无线电指令制导也一样,在运动和颠簸中同时精确跟踪导弹和敌人坦克并精确制导是很大的挑战。
以色列的“长钉”带有凝视红外制导,但依然拖一根光纤,供射手确认目标,解决了目标识别问题,但又回到拖导线的问题了
发射后不管的红外成像制导在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但在高度复杂和动态的战场上,敌我坦克可能混战成一团,依赖飞出去的导弹自己精确锁定目标靠不住,所以代表反坦克导弹最先进水平的以色列“长钉”不仅带有凝视红外传感器,还拖着光纤,供射手确认目标,或者中途改换目标,但这又回到导线的问题了。在确认目标之后是可以甩脱光纤导线的,但这也丧失中途更换目标的能力了。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没有光纤拖着,但这主要是供轻步兵反坦克用的,视界里的坦克都是敌人,简化了目标识别问题。步战反坦克没有那样“干净”的战场。采用无线传送的数据链可以解决导线的问题,但成本极大提高,还有战场上的无线电通信带宽和抗干扰问题。
英国的“武士”(上)和Ajax(中)根本不配备车载反坦克导弹,瑞典CV90(下)也一样
德国“美洲豹”计划在后期增加反坦克导弹的选项,但在初期同样没有反坦克导弹
除非是有准备的伏击,在战斗中停下来准备发射反坦克导弹的步战很容易成为靶子,要隐蔽还不是到处找都得到地方,使得反坦克导弹的使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欧洲步战索性不装备车载反坦克导弹。当然,车载步兵是可以携带便携的步兵反坦克导弹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一个变通的办法是美国M2“布莱德利”步战这样的,装备了车载“陶”式反坦克导弹,不过可以取下来由步兵携带,比较灵活。德国“美洲豹”的后期版计划装备“长钉”,也是一样的做法。反坦克导弹对步战的作用存有争议,巡飞弹和无人机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基本上可以看作下一代步战的必备。不管是引导步兵攻击隐蔽的敌人,还是避免自己遭到伏击,战场态势感知已经成为步战的首要挑战了,巡飞弹和无人机是步战态势感知的关键工具。巡飞弹可看作一次性使用的无人机,通常还带有战斗部。步战能携带的无人机不可能很大,通常是手抛级或者多旋翼的微型无人机。巡飞弹的首要作用是侦察,将视频情报通过数据链回传到步战,引导作战。巡飞弹可以在目标的头顶徘徊,甚至绕飞到反斜面,避开正面的观察死角。在确认目标或者燃料耗尽的时候,可以在引导下攻击目标。
巡飞弹通常是一次性使用的,这是以色列的Hero-400C,采用紧凑的“折刀”翼
多旋翼无人机可多次使用,这是波兰的“蜻蜓”
无人机、巡飞弹与装甲车辆配合作战将成为常态
德国KF41“山猫”的导弹发射装置是可收放的,用于发射以色列“长钉LR2”导弹,但也可用于发射巡飞弹
收入的时候与炮塔侧面齐平,既保护储运状态的导弹,也降低雷达反射面积
无人机则是可重复使用的。步战使用以多旋翼或者手抛式固定翼为主,两者对发射和回收的要求都很低。抛放可以在车上探出操作,或者通过发射管发射。回收就啰嗦一点,可能需要离车到空地上回收,否则就需要专用的回收网。相比之下,多旋翼无人机的起飞和回收都更简单,不过速度较慢,目标较大,噪声可能也稍大。噪声主要不是来自于电动机,而是旋翼的气动噪声,较难消除。大直径、低转速、多桨叶可以降低噪声,但也增加成本和体积。
巡飞弹是消耗性的,适合用于有的放矢的定点侦察。无人机则更加适合宽泛的前出侦察和火力引导。这些将是新一代步战的必备。与反坦克导弹相比,巡飞弹和无人机更加便于在隐蔽状态下发射和回收,可以完全避开视线接触。如果车载平台安装空间有限,必须在反坦克导弹和巡飞弹、无人机之间取舍,可能还是以携带巡飞弹和无人机为宜,反坦克导弹留给车载步兵。
反步兵:乘车作战vs下车作战
对于步战来说,不仅反坦克火力难以在机动中发射,反步兵火力也有点小问题。最基本的步战可以简单理解为配备炮塔的装甲车,炮塔上的火炮当然是可以在机动中发射的,问题在于车载步兵的随身携带的轻武器火力。
二战苏军步兵通常搭乘在炮塔周围,可以在行进中射击。伤亡很大,射击更是难保准头,但射界良好,威慑力很大
敞顶的半履带车增加一点保护,从车内向外射击还是比较容易,射界也开阔,问题是对空炸的炮弹弹片缺乏防护
全封闭的步战就不大好办,需要从小小的射孔向外射击
车内步兵的视界和射界十分有限,而且车体的颠簸使得射击一点准头也没有,这样的射击差不多就是吓唬人的
步战出现的初衷就是消除徒步步兵与全速冲击的坦克之间的速度差距。从这一点来看,车载步兵应该以乘车作战为主,车体周围应该多开射击孔,便于士兵向车外射击。但高速行进中的车体很颠簸,火炮有双稳,步兵手持的突击步枪可没有。实战和演习经验表明,这样的射击除了威吓作用,很少能在有意义的距离上击中目标,而这种威吓对训练有素的敌人是没有用的。下车作战、近战歼敌当然能发挥步兵的作用,但这实际上回到装甲车的概念了,步坦速度差别的问题又回来了。
现代步战大多不再设有射孔
开射孔的话,需要座位面向两边,车内空间利用率差
取消射孔后,改善防护;面对面靠壁乘坐后,车内空间宽敞,便于进出,中间也便于临时堆放器材和弹药,或者放担架
在几十年争议后,现在一般认为,车载步兵以乘车作战为主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车体周围的射击孔还增加了弹道防护与核生化三防的困难,而且车内士兵必须背对背沿中线坐着,面朝外,车内空间利用率不好。索性放弃缺乏实际作用的射击孔,士兵背靠侧壁面对面坐着,不仅车内空间利用率提高,防护改善,可在必要的时候在中间堆放担架或者弹药、器材,还便于快速进出。
伊朗空军那些事,九条命的波斯雄猫(下)
伊朗空军那些事,九条命的波斯雄猫(上)
疯子少校(上)
疯子少校(下)
AG600水上飞机:浪费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