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读诗经(68)扬之水: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关于周幽王宠幸褒姒而亡周的故事,我们不用重提。需要知道的是,周幽王废了原配夫人申后,也废了申后的儿子太子位,将他们打发回申国。后来申国联合外族攻打周幽王,西周灭亡,而重立申后的儿子为周平王,原来的都城已经无法居住,平王不得不东迁,历史上以平王东迁作为东周的开始。而申国经过这一战,也日渐衰败,与此同时,是楚国的强大,北进更是咄咄逼人,此时南方的申、吕之国,已经很难抵挡楚国进攻,东迁的王朝也只是硬着头皮应付,《王风·扬之水》的背景,就是在这段时期

国风·王风·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jì之子,不与我戍shù申。

怀哉怀哉,曷hé月予还huán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我们可以想见,在西周时,一切尚遵循周礼,周王一声号令天下诸侯都响应,而到了东周,平王讨伐周幽王的不义,而真正还站在平王这边的诸侯少。原来周王一声号令群雄响应,而从东周开始,周天子的呼声越来越没有响应,顶多算是名义上的周天子。从这场楚国进攻申、甫、许的战争看来,周天子已经号召不动诸侯国,而《扬之水》既是诗人自比将士们奔波戍守不得回家,不得正常的时间调动,士兵们的呼声无人回应;也预示着周王朝对诸侯国的呼声微弱无人回应。

扬之水,不流束薪(楚、蒲)

以“扬之水”为首句的诗,又见于《郑风》《唐风》。

扬之水:扬:悠扬,缓慢无力的样子。

一说,扬字当作“杨”,地名,西周有杨国,据近出《 氏盘铭》,为周宣王时所封建,其地在今山西洪洞县。(此说还未确认,我们暂且以水流缓慢理解)

三章分别出现的“束薪”“束楚”“束蒲”都是指捆绑在一起的柴火,“楚”是指荆条,“蒲”是指蒲柳,都可以用来烧火,应该是那个时代最主要的几种日用煮饭取暖用的材料。从薪(柴火)、楚(荆条)、蒲(蒲柳)来看,水流缓慢无力,从最重的柴火,到荆条,甚至蒲柳都载不动。我觉得,这里流水带不动的薪(楚、蒲),一者是不是流水带不走自己的相思,对家的相思,二者,是不是流水带不走下文的“彼其之子”不与我戍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甫、许)

“彼其”一般理解为代词,近年台湾学者林庆彰、余培林提出“其”应指某国姓,之后,季旭昇又以商周铜器铭文证此字即殷周以来的古姓(又作已、纪)。“彼其”一词,《国风》中共出现五次,是否都指族姓,还需研究。但几位学者的说法提醒读者,诗篇中的“彼其”之“其”,也很可能指的是姜姓诸侯国人。他们与申、甫、许都是同姓,王朝若连他们都难以调动,那么,诗篇显示的就不仅是王权低落,连王朝一贯提倡的那点族群亲情,也没有谁拿它当回事了。王权的基础是血缘亲戚情分,诗篇清晰显示,周代王权的基石已经腐烂了。

现代大多地方解“彼其之子”认为是“那个亲近的人(妻子)”,我觉得是不对的,哪个士兵会期望自己的妻子同行上战场?战场本来就是残酷的。

所以,我认为,诗篇的哀怨主要不是不愿戍守,而是“为什么只有我们戍守”的不满。欧阳修《诗本义》所谓“周政衰,不能召发诸侯,独使周人远戍,久而不得代。“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西周至春秋时的戍守,都以一年为期。然而,戍守约定的执行,必须是在王朝臣属都遵从王令、“畏此简书”的情形下才可以。诗篇中戍边士卒不得更换的哀怨,实际表明的是周平王已经没有权威调动其他诸侯臣下了。《孔子诗论》第17简有“《扬之水》其爱妇烈”的评价,“怀哉怀哉”的哀叹中,就包含着对家室妻儿的怀恋。三章的最后一句,犹显示,这位士兵对于回家的期盼。

本文及同系列文章皆为江南文社原创,
只做社内学习交流使用,转载著名出处,禁侵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