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12)
出家如初〔1〕,成佛有余。
【注释】
〔1〕出家:佛教用语,指放弃家庭生活,成为僧侣,到佛门清修的行为。 初:开始的时候,当初。
【译文】
像刚出家时一样内心虔诚,成佛就很容易。
【点评】
本则借佛教出家成佛来阐明人生贵在坚持的道理。成佛是许多佛教信徒出家时的主要动力,他们在出家之初都怀着虔诚之心,然而并没有多少人能一直坚守当初的选择,常常抵挡不了各种诱惑。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道理相同,那就是必须坚守人生的理想,并持之以恒。《诗经》中所说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也是同样的意思,那就是人们做事情都有一个好的开头,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终点。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1〕。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有田不耕仓廪虚〔2〕,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3〕,子孙愚兮礼义疏。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4〕。
【注释】
〔1〕经书:指中国古代被儒家尊为经典的文化典籍。“经”一般指《诗》《书》《礼》《易》《春秋》等,称为五经。“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这里经书应指“四书五经”,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2〕仓廪:仓库。
〔3〕兮: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乏:贫乏,匮乏。
〔4〕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语出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襟裾(jīn jū),衣服的前后襟部分,借指人的衣服。意思是人如果不通晓古今,就像穿了衣服的马牛一样。
〔明〕蒋嵩绘《渔舟读书图》
描绘了群山绕湖、轻舟横渡的清旷之景,表现了文人士大夫闲适安逸的生活情趣。
【译文】
积蓄黄金千两,还不如明晓经书。养了儿子不教育,就像养驴一样;养了女儿不教育,就和养猪一样。有田地不耕种,粮仓就会空虚;有经书不读,子孙就会愚笨。粮仓空虚,日子就会贫困;子孙愚笨,礼义就会疏略。与您交谈一次,胜过读了十年书。一个人如果不能通晓古今知识,就像穿了人的衣服的牛马一样。
【点评】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的传统,这里用通俗易懂的比喻,阐明读书明理的重要性。当然,人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应教条。有时与贤达君子一席聊天,胜过读书十年,这并不是否认读书的重要性,而是指出读书重在明白事理。虽然时代不同了,古代的经书可能并不全部适合今天,但尊重知识、热爱读书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白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1〕。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3〕。
【注释】
〔1〕白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语出唐代吕岩《题沈东老壁》:“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诗句表达了对好客、爱书,贫穷而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的赞赏与向往。
〔2〕浮屠:亦作浮图,佛教用语,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塔、佛塔。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语出北齐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意思是楚国的猿猴逃跑了,会祸害到林木,城门失火了,池水中的鱼儿也会遭殃。说明世上的许多事,看上去没有关系,但是实际上是相关的。
河北石家庄龙泉寺七层佛塔
佛塔原是用来存放高僧的身骨或佛经的,造塔的功德很大。然而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
【译文】
茫茫四海之中,人多得数不胜数,但是哪个男儿是真正的大丈夫呢?酿美酒是因为喜欢结交朋友,散尽黄金是为了收买书籍。救人一命,胜过建造七层佛塔。城门失火了,池水中的鱼儿也会遭殃。
【点评】
这几则虽然意思上没有连续性,但都是人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格言,包含了许多非常深刻的人生道理。“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以反问的形式,既表述了对好男儿、大丈夫人格的赞扬,同时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批评,毕竟这个世界男子汉、大丈夫还是太少了。“黄金散尽为收书”表述了豁达乐观、安贫好客的人生境界。而“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劝人向善,是尊重生命的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影响深远。“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广泛性,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有置身事外的想法,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