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50个病证辨病依据!建议中医都看看
1.感冒: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
2.咳嗽:咳嗽,咳逆有声,或咳吐痰液
3.哮病: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唇甲青紫。
4.喘证: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或口唇青紫。
5.肺痈: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
6.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胸痛、疲乏、纳差、进行性消瘦。
7.肺胀: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咳、痰、喘、悸、肿、胀、瘀)
8.肺痿:咳吐浊唾涎沫,咳嗽,或不咳,气短,或动则气喘。
9.心悸: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断,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10.胸痹: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
11.真心痛: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
12.不寐: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
13.头痛:头部疼痛
14.眩晕: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15.中风: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
16.癫狂:精神失常
癫病:精神抑郁,标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
狂病: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等。
17.痫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有异常叫声等。
18.痴呆:近事遗忘,反应迟钝,寡言少语,甚则生活不能自理,精神异常等。
19.胃痛: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
20.痞满:心下痞塞,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等。
21.呕吐: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
22.噎膈: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等。
23.呃逆: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
24.腹痛: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
25.泄泻: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或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甚至十余次。
26.痢疾: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
27.便秘: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坚硬,便下困难;或排出无力,出而不畅。
28.胁痛: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
29.黄疸:身黄、目黄、小便黄。
30.积聚:腹内结块,或痛或胀,常伴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
31.鼓胀: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等。
32.疟疾: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等。
33.水肿: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
34.淋证:小便频急、淋沥涩痛、小腹拘急、腰部酸痛。
35.癃闭: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
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36. 关格: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小便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称之格。
37.郁证: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或胸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失眠等。
38.血证:血液或从口、鼻,或从尿道、肛门,或从肌肤而外溢。
39.痰饮:体内水液停积于某些部位。
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40.消渴: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
41.自汗盗汗:头面、颈胸,或是四肢、全身出汗。
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42.内伤发热:低热,或自觉发热。
43.虚劳:形神衰败,身体羸瘦,食少厌食,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面容憔悴,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久病史)
44.癌病: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并常伴见纳差,乏力,日渐消瘦等。
45.厥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
46.痹证: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
47.痿证: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肢体软弱无力,下肢萎缩等。
48.颤证: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49.腰痛: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
50.痉证: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