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名寺(2)——清净寺
在福建泉州有一处我国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叫做清净寺。
由于全国各地伊斯兰教清真寺很多,因此没去清净寺之前只是把它做为一个普通的旅游点而已。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的后的惊喜最让人难忘。
仅仅看见它的外观,就让我心醉了,简直就是异域风情!
这就是清净寺,非常的壮观。标准的伊斯兰教风格,这和国内大多数清真寺的建筑风格都不一样。
泉州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清真寺”,创建于伊斯兰历400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的。
占地面积约二千五佰平方米,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 完全是正统而标准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哦,这就是特色!
这座壮观的门楼也是清净寺的大门。
高达20米,宽4.5米,全系青、白岗石砌叠而成的,是一个三层穹形顶的尖拱门,上部都有青石作圆形穹顶,有着和我国古建筑的“藻井”相类似的石构图案。
不过呢,顶盖采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我想既表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也代表着中外文化的一种融合。
门楼后墙上这两行阿拉伯文石刻,上面记载着清净寺的创建年代重修时间以及最早的名称。文字我看不懂,但是很好看。
门楼顶层是望月台,是伊斯兰教“斋月”用以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平台上原来还有望月楼和尖塔,据说清朝初年倒坍了。
旁边的宣礼塔也是剩下塔址了,据说,当年的宣礼塔高耸奇伟,可与广州怀圣寺的光塔媲美,均属于伊斯兰式的建筑风格,十六世纪初为木塔,公元1687年又被飓风摧塌。
这里是礼拜大殿,这座大殿,又称奉天坛,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殿的门楣部分,雕刻是阿拉伯文《古兰经》。
大殿四壁都是花岗岩石砌成,巨大的窗户遍布各墙,增加殿内采光效果。这个大殿上面原来罩着巨大的圆顶,它使清净寺格外宏伟壮观。
不幸的是大殿圆顶在1607年泉州的一次8.1级大地震中坍记,迄今未能恢复,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仍深深地埋在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现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
这墙中凹部分是当年礼拜大殿的讲经台,墙壁上这些典雅方朴的阿拉伯文石刻,全部是《古兰经》经句,这是公元十世纪以前阿拉伯伊斯兰礼拜大殿的流行建筑模式,如今即使在中东阿拉伯地区也很少见。
看着这残缺不全的奉天坛大殿,看着这些仅存的石柱和石壁。心里真是非常的遗憾,不断的构想着当年的壮观景象,可惜再也见不到了...
由于无法复建主礼拜大殿的圆顶,公元1609年穆斯林在寺内增建一间小礼拜殿。
这座小礼拜殿,取名“明善堂”,是中国四合院式的建筑。
这是很让我惊奇的建筑,它和外面的其它建筑风格又协调又不协调。不过它的存在也是必须的。
殿屋很小,只能容纳三十人祈祷,以致穆斯林常在露天的古大殿内举行主玛礼拜,不过据说不论在什么位置,教徒只要面向圣地麦加克尔白的方向祈祷,都是同样能获得安拉的喜悦。
遵照伊斯兰教义,至高无上的安拉无所不在。(目前,居住在泉州的穆斯林后裔有3万多人)。
清净寺自创建以来,历代穆斯林相继集资修葺,并勒碑为纪,保存寺内。尤为珍贵的是公元1407年明成祖颁发的保护穆斯林和清净寺的《敕谕》碑刻,至今完好无损也嵌置于寺北的墙壁上。
明成祖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为保护泉州清净寺,保护泉州伊斯兰教,明成祖朱埭特地颁发谕令:“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取有故违……以罪罪之”。
这是当年强大的明帝国和世界各国各民族和平交流的见证。
这是中国和阿拉伯人民的友好团结的反映。也是我国对外国侨民的风俗习惯宗教活动的尊重的说明。
(我不由想起了郑和,想起了七下西洋的壮举)。
清净寺现存的古老建筑物不多了,但是就其建筑艺术来说,它的壮丽雄伟,它的中西合壁的设计,也充分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才能。
这里有一种历史的沧桑和文明的记忆。
泉州清净寺,从建造到现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这里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据说也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