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史头条:天大的笑话,石峁城搞不清的主人竟是卬

大凡说到《易经》,很多人很自然就会想起《周易》,但这其实不对,现在已知,人类历史上一共有三部《易经》,其分别为《连山易》、《归臧易》、《周易》。

从根本上讲,《易经》是部族联盟的共同守则,也是联盟主内部管理的利器,而就《连山易》来讲,顾名思义,其是八座山头占山为王的首领的联盟,那时的人类主要住在山上,华夏需要有一本八家人的“通迅录”。

五千年过去了,华夏能有今天,当然离不开这八座山头的联盟,但是究竟八座山头到底是哪八座,现在已经无人知晓了。

不过,也许还有点蛛丝马迹,让我们顺藤摸瓜地来试试、猜猜。

首先,“岗”——

山的名字就是地名,地名就是文字,汉文字五千年时造字的主人是“仓颉”,其时间够早、地位够高、还有条件关联,“仓颉”原姓“侯冈”,“苍山”可能就是“仓颉的山”,其单独立字可能是“岗”,开始时可能是“仓颉的山”,后来时可能是“像仓颉那样的山”。

其次,“岚”——

华夏最早时有“风部族”,所以,华夏应该有“岚”字,读为“兰”,后来有的也缩笔简写为“兰”,山东日照市就有这个地名,山西也有,“岚”的地名似乎越往南越是比较稀疏。

其三,“蚩”——

华夏最早时有“候虫部”,“蚩尤”的“蚩”字的上下就是“山一虫”,“蚩尤”本名是“業”,“蚩尤”二字可能也是姓氏,“蚩”的“虫”字可能与“风”有关,“风”字的繁体是“風”,中间是个“虫”。

其四,“嶺”——

“嶺”字有几种写法,包括“岺”和“岭”字等,现在还不知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异,但有一点必须清楚,其字形中的“页”的繁体是“頁”,这是跟“夏”有关的字形,其出处甚至早于“夏”,最著名的是“大兴安岭”。

总之,只要是在足够早的时段,只要有足够高的地位或知名度,就可能会造出这样的特定山名用字。

这种字例待应该还有,等想到了再继续补齐……

后来华夏到了中原,还出现了另外的一个字:

其五,“崮”——

华夏进入中原是在约近五千年前,那时中原还没有字,“崮”是华夏新立的地名,什么是“崮”?“崮”是平顶山,鲁西很多,华夏各部族都喜欢,我记得有“海王崮”及“纪王崮”等等,“崮”的“固”可能是还没完全脱离母系社会的“姑”,山东有些人将“饺子”称为“姑子”,有“姑”带来的之意。

以上的山可以说都是最老,不过也有一些只能算次老:

其六,“崩”——

最近看电视的考古介绍,说山方口找到了一个“倗国”,其首领是“倗伯”,说是不知“倗”之所出,我马上发了文章,这还不简单,十有八九这是现在主要在缅甸的“崩龙族”,缅甸没有造过汉字,“崩”是纯粹的汉字,其也叫“德昂族”,现在最出名的是“昂山素季”,“德昂族”与我国的“水族”相通。

绕来绕去绕了半天,其实是想回到这一个字:

其七,“峁”——

近年,陕西神木发现了非常了得的古城,但研究来研究去又是这一句话,不知其由何而来去,但现在这个问题说难不难,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石峁城”的主人就是“峁”,就是“夘”!这是华夏的“水族”,“水族”第二大民俗节日就是“卯节”,这也是“德昂族”呀,“昂山素季”、“昂山将军”、老家“那夘镇”,甚至搞事的军方首领的名字也带有“昂”字,“夘”原在北方,可能是蚩尤的族系,“仰韶”的“仰”字的细小差异,可能是另外的一些支系而已,这搞不好要闹成了天大的笑话了。

陕西神木“石峁城遗址”著名石雕之一

小结:

其实,考古有一个很好的规矩,那就是以最小的地名命名项目,不到你相不相信,最小的地名往往藏着最大的历史,以后千万别把小地名这件最珍贵约宝物弃之不理,而且每个考古项目都应该将地名研究专门写成一项,不管是山是水还是其它偏旁部首,这应该成为新的规范。

有关“山”的名字的用字,还有一种横向排列的字形,比如“峰、峪、岐、屹”等,待有机会再讲。

(丁丁哥/20210310/完)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