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乖女孩”给父母的警示:家有女孩,千万不要把她养得太乖

精读妈说:对于女孩的成长,父母不一定要按照“乖女孩、懂事、淑女”的统一标准来养育。

作者:素宁

来源:爸妈精读原创

你的女儿是一个乖孩子吗?

你对乖孩子的定义是什么?

如果你有一个女儿,你希望她是什么样的?

是从小听话懂事、从不会反抗叛逆的“乖乖女”,还是一直就不省心的“叛逆女孩”?

前者会让父母无比省心,因为你无需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孩子就可以调整好自己,管好自己,约束好自己......

后者则不然,她需要你劳心劳力,甚至时时刻刻保持警惕,就担心她不定什么时候就做出了什么“出格”、让你费心费神的事。

或许大部分父母,都无比期望自家的女孩长成前者的样子,毕竟那样可太省心了!

可那些从小就省心的“乖乖女”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那些从小被打上“乖女孩”标签的孩子,

最后都怎么样了

最近,三联生活周刊发布了一个“乖女孩”大林网友的投稿自白。

大林从小在父母和长辈眼里是一个相当优秀的人,热爱学习且成绩拔尖,学习努力,尊敬师长,不逃学不早恋......

总之能够形容乖女孩的词用在她身上都毫无违和感,因为她从小就按照“乖女孩”这个标签在成长。

这个词,她听得多了,也就渐渐麻木,将它内化为自己生活和成长的准则。

妈妈不喜欢她玩游戏,她就不玩;妈妈不喜欢她出去玩,她就不出去;妈妈说买新衣服费钱,所以她就从来不主动开口要买......

所有妈妈的不喜欢,她都听话执行,乖巧的不能再乖巧,懂事的不能再懂事。

如果不出意外,她会按照“乖女孩”这个标签一直走下去,毕竟这样讨长辈喜欢,自己也享受着它所能带来的荣誉感。

直到初三那年,学校要家长轮流陪读,到她的时候是爸爸去,那天晚上老师和爸爸谈了整整两个小时。

爸爸回来后,满脸愁容地对她说:“你不要一天到晚只知道学习,要多和朋友玩一玩,你们老师都担心你成为一个书呆子,这样能有什么出息?”

爸爸的话一下子让她呆住了,从前被父母和长辈喜欢的“乖女孩”,如今却变成了一个让人讨厌的“书呆子”。

后来过年时舅舅来家里做客,她像往常一样向舅舅问好、给他倒水,虽然舅舅也友好地对她笑了笑,可还没等她脚步踏出房门,舅舅就对爸爸说:

“大林读书都读傻了,成书呆子了,你们别总让她在家待着,多让她出去走走,和人接触一下......”

爸爸和舅舅先后的贬义话语,都让她满腹委屈。

她很想怼回去:自己不是一个“乖女孩”,更不是一个只知道死读书不会变通的“书呆子”。

可是因为从小习惯了服从和接受,更重要的是她觉得如果怼回去,“书呆子、乖女孩”瞬间就会变成“没教养”,担心这样会让父母丢脸。

但从那以后,“反抗”这个词就在她心里埋下,时不时跳出来躁动一下,虽然中途也成功和父母反抗过两次,可从小固化的观念并不能一下子改变。

就像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所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到大学后,她终于可以做自己,可每当她想要鼓起勇气尝试一件事时,内心总会有声音跑出来否定自己:“你真的可以吗?”。

尽管她努力撕掉“乖女孩”这个标签,可它却像一个甩不掉的“幽灵”一样如影随形。

“乖女孩”这个词就像一道枷锁,不仅锁住了她的身体,更锁住了她的灵魂,让她不敢试错,不敢质疑,不敢张扬,不敢尝试一切可能。

“你懂事、要乖一点”,

如同一颗裹着糖衣的“砒霜”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乖”=好孩子,成为大部分父母的认知。

“不乖、不听话、叛逆、不懂事”,成为了坏女孩的标签和代名词。

但其实这是对养育女孩的一个认知偏差,女孩长久的被要求“听话、懂事”,反而会让她们越来越压抑自己的真实诉求,最终情绪超负荷。

《小舍得》中的米桃,就是这样一个“乖得讨人喜欢”却又让人无比心疼的女孩。

她总是安安静静,不争不抢,认真努力,团结有爱,不和父母无理取闹,容易满足......

所有的委屈、不满和负情绪,她都可以自己调节和消化,不曾让父母和老师有一丝的操心。

甚至南俪后来都拿她和女儿比较,特别希望女儿能像米桃一样的乖巧、自律、努力认真、学习好,回家第一时间就做写作业,不需要爸爸妈妈的督促。

想要心情不好,就在厕所旁边跳绳排解;阅读量欠缺,也不会向父母抱怨,而是自己努力认真的阅读;口语比较差,就靠张老师指点,然后自己多下苦功夫。

她也因为懂事和认真,和欢欢成为了要好的朋友,期间去欢欢家做客,她看到欢欢琳琅满目的玩具墙满是羡慕。

欢欢说要送她小裙子,即便她内心很想要,可嘴上却说:“我不要,我不喜欢穿裙子,谢谢。”

后来,因为南俪总是拿她和欢欢比较,导致欢欢心理扭曲,对米桃心生嫉妒,在学校故意冷落和排挤米桃。

可米桃呢?依然没有计较,安安静静地受着这种“待遇”。

后来,回到家终于不用隐忍,和父母说米桃在学校欺负她,可他们都不相信,妈妈反而劝她要懂事,因为她比欢欢大,要懂得让着欢欢。

原以为告诉父母会得到父母的理解,结果换来的却是更深一层次的伤害。

父母的劝诫反而成了压垮她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受不了质问父母:“为什么我要永远懂事?”

而米桃和子悠都不用,是因为他们的背后都有父母在“撑腰”。

忽然想起蔡康永在《奇葩说》里说的话:

“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所以父母们别被“你要懂事、乖一点、让着妹妹”这样一颗裹着糖衣的“砒霜”给框住,让女孩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强迫自己变成一个陌生的“温婉”模样。

最终孩子变成别人口中的“乖孩子”,却唯独丢失了最本真、最真实的自我。

 做女孩不必太“女性”,

野一点反而活得更好

知乎有一个话题是:“有哪些给女孩子的建议?”

别人的回答是:变强,变美,变酷......

但网友@晏晏却说:“做人不必太'女性’。”

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敢于活出自我,不按常理出牌的优秀女孩。

在她的认知里,她不认为自己和男生除了生理结构以及男女上厕所的不同,其他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她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很弱势。

所以她从小很努力,在别人认为学理科不是女孩的强项时,她“屏蔽”周围质疑的声音,把全班都当成自己的竞争对手,努力学习。

中学的时候不好动,所有的运动都不喜欢,唯独喜欢踢足球,还是男女混玩的那种,在别人看来这是男孩子的运动,可她不在乎,依然玩的不亦乐乎。

后来上了大学,带话剧社,其中有一次要演楚汉争霸,所以角色基本都是男生。

但是挑来挑去,结果发现男生都太弱气了,没有能够镇住气场的,所以她自己亲自上场反串了项羽这个男性角色,最后广受好评。

这些成长经历都让她更加坚定认为:女孩和男孩之间,除了生理结构的不同,其实没什么本质的不同。

在她的印象里,男生可以做的领域,女生都是可以的。

所以她工作以后,也没有输过什么阵仗。

结婚也是如此,依然不觉得是自己很弱、需要保护和救赎才需要婚姻,而是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立自主的生存能力和意识。

脱离原生家庭,和另一个人重新组建一个新的家庭,然后共同养育孩子,为更多人负责。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一直都没有被刻画的“女孩”标签所束缚,反而洒脱的活成自己。

因为有这些不必太过“女性”的想法和认知,让她一直都活得很清醒,所以她的人生之路一直都很顺畅,自己也一直都活得舒畅通气。

正如王菲曾给大女儿窦靖童写过一句歌词:“你可以不太乖,但你不要去学坏。”

很多时候,女孩子“不乖、野一点”,反而没有那么多框框条条的束缚,可以认真地长成真实而又洒脱自己。

对于女孩的成长,父母不一定要按照“乖女孩、懂事、淑女”的统一标准来养育。

毕竟这个世界对于女孩的要求很高,所以随之而来的限制和质疑也就越多。

唯愿每个父母,都能给女孩尽可能多自由挣扎的空间,让她们:

面对不好的声音,可以勇敢回怼,说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面对他人的期待,可以不必迎合,从而逆来顺受;

面对自己的角色,可以永不设限,努力突破向上。

点个在看,活出不失本真的自我,这样方不枉来人间走一遭,感受生命的无限可能和精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