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方寸之感,过好尺度人生
文丨李相敏 · 主播丨涂山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人世间万事万物,都受着一定约束,如此才能有序运转。
首先是天道,即自然法则。日月之行、四季交迭、生死轮回,恒大者为天道;
其次是人道,即社会规则,《史记》有言:“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对待种种约束规则,我们应常怀敬畏,心怀方寸之感。
我们崇尚自由,但没有事物是绝对自由的,我们必须要受到法律道德舆论世俗规则的约束;但人又不能完全受约束,必须要有心灵驰骋的疆域,有行为施展的空间,有情绪释放的场所。
歌德说:“一个人只要声称自己是自由之身,就会同时感受到自己是受限制的;若一个人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那么他就会感到自己实则是自由的。”
人生只要在一定的约束与法度之内推动运转,就能够享有相对自在存活的权力。
人生之智,在于有“度”
中国人常言道:“凡事有度”,也就是凡事均要讲究一个分寸与尺度,不能盲目逾越标准与界限,这是一种既不“过”、又能避免“不及”的拿捏。
在“度”的范围之内,可以自在,风光无限,但超过“度”的极端,就可能触碰雷区。
真理过了度,就成了谬误;真诚过了度,就成了虚伪;认真过了度,就成了刻板;勇敢过了度,就成了鲁莽;宽容过了度,就成了纵容,如是等等。
当我们能够在其中找寻内在关联的“平衡点”,反而能够收获一种“沉静”与“有序”的状态。
人生之智,在于持“戒”
佛法讲求严格的“持戒”。戒,是指在合理合法的领域之内约束自身、自我管束。
一定程度来讲,戒不仅适用于修行,同样适用于生活,能够帮助人们顺应规律而成事,生活更加规范和有序,如此一来才能活得心安理得、完满自在。
人生之智,要找寻自由与约束的平衡
自由与约束都是人生的必需品,人生的一大课题就是要在自由与约束之间找寻到平衡,获得统一与协调。
自由和约束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相互依存。有约束才会有自由,约束是自由存在的前提,也在一定程度是对自由的保护。
没有各种各样比如道德法律上的约束和规定、各种人为的规则和要求,自由就无从谈起。
若失去自由,约束也就丧失了本身的意义。最好的状态,就是我们置身于一处安全的空间中,既能受到外围的约束与保护,又能保持内在的自由空间。在人生路上追求自由的同时莫忘约束,二者同行,人生才不会脱轨,有序前行。
心中有方寸,行为定方圆。我们该如何在充满约束的世界之中,活出自在坦然的风采?
保持中庸姿态
知世事有尺度,便要悟得中庸智慧。
《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就是说,天人中和,便能天地运转有道,万物繁衍有序。
孔子也说过,中庸是最高境界。君子中庸,才能做到言行举止时刻不偏不倚,而与之相反的小人则是反中庸,言行举止肆意妄为,无所顾忌,此不能长久。
保持中庸、深浅有度、恰如其分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如同一份“润滑剂”,在不违反个人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实现刚柔相济,外圆内方的状态,在波谲云诡的世事面前处变不惊、周旋有术、游刃有余。
保持人生弹性
知世事有尺度,便要保持弹性人生。
保持一种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来看待世事的情怀,一种极目楚天舒的境界。
随机应变,随物赋形,触水逢春,左右逢源,为人处世掌握分寸,恰到好处,成为一个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的人。
老子说过:“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谴其咎。”
荣辱与进退之间是辩证转化的,我们应当懂得收敛意欲,含藏动力之道理。
如晋人张翰,深知宦海浮沉,世事有度,理性审时度势,不想卷入政治混乱,于是见秋风起,思念家乡吴中鲈鱼堪脍,莼菜将熟,娓娓道出一句“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千里以邀名爵乎?”然后辞官归去,留“莼鲈之思”的雅名于世,何其明智!
腾出心灵空间
知世事有尺度,便要为心灵腾出空间。
为什么很多人常常郁郁寡欢,感受到窒息般的束缚?很多时候往往是因为自我设置的心灵束缚太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太盛,被过多的名利羁绊,身上背负了超出负荷的东西,自然就难以自由。
《庄子》中说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人的欲望太深重,就会丢失智慧,从而快乐的源泉也就干涸了。
物欲横流的世界,让许多人的心灵麻痹,忽视了身边真正的幸福。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自我约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关键所在。
他认为,我们要给自己的愿望设定界线,克制我们的欲望。永远要牢记:尽管我们渴望追求更多更好,但我们最终能得到的只是微乎其微。
“放弃和忍耐”应当是我们的准则。如果不谨守这一准则,那么就算拥有财富和权力,也不可避免地感受到贫乏和可怜。
学会轻装上阵,让生活回归纯粹的样子,人生便可多一份从容,多一些达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