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边写诗一边研究量子物理?

一颗苹果,你能联想到什么?

伊甸园里的夏娃被它诱惑,有了羞耻心,这是神话;

牛顿想到了万有引力,这是现世被推崇的科学;

乔布斯让我们想到了被毒苹果毒死的计算机之父图灵,这是科技背后的人文意义。

同样的,事物从不同方面看,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它可以被分析与解读,也可以被看出背后的隐喻。前者象征着科学,后者是人文。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明的一体两面,相互携持,缺一不可。

中国古代思想家也不乏对客观世界的思考,最后他们意识到,大千世界是无穷无尽的,而在有限的人生中认识自己,并能够在这个世界上诗意地栖居,或许比认识外在世界更重要。如果不认识己心,外面的世界就不会与己相连,从而产生互动连接的关系。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天资聪颖,四岁的时候,问他的父亲:「我们的头顶上是什么?」父亲回答说:「是天。」朱熹又问:「天之上又是什么?」其父不能回答。

从古到今,人类都在向己身之外的时空一步一步地探索,因为只有探索才会发现。我们现在知道,我们所谓的「天」是地球的大气层、是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这是现代的科学告诉我们的,我们认为我们可以知道得更多。

而人类对科学知道得越多,人就越渺小,只有回到人文,人们才可以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实在性。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宋朝儒者信奉「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修身方式。

「半日静坐」即是观望己心,「闲中静坐,收敛身心」,静坐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修养方法,回归人文世界。

「半日读书」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认识客观世界,通过读书学得更多的知识,不仅知道自己,还要知道他人和万物。

当我们谈论科学与人文时,我们会想到什么?

有的时候我们会一边倒地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觉得科学无所不能,而人文带来的情感主义只能说明人类在情感上的依赖与软弱;或者认为人文给予人们美学与诗意的世界,钻研于科学就是功利主义的象征。

历史告诉我们,只偏向于一端只会让我们走更多的弯路。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并不就是一些定律的汇集,也不是许多不相关的事实的目录。它是人类头脑用其自由发明出来的观念和概念所作的创造。」

自然教育学家约瑟夫·克奈尔说:「科学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科学为我们提供知识。但科学有很大的局限性,科学告诉我们的世界是不完整的。科学无助于我们内心对自然的感知。我认为应该呼唤人们对自然的情感,以补缀一个完整的世界。」

中西方的认知差异

西方的知识体系习惯将事物主客二分地对立,比如情感与理性、科学与人文、主体与客体,而中国的文化讲究圆融一体。

中国哲学中认为,情感与理性、客观世界与人心世界并不是截然二分而是一体的,就像一阴一阳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只是知识架构的不同,无关对错。

我们需要的是在深受西方思考模式影响的当今时代,可以同时吸取中国古老智慧中的精华部分为我们所用,让我们能能够全息、全观、全程地看待问题。

如对于科学与人文的选择上,既能借助科研成果解决现实问题,也不忘回归人的心灵,回答存在与幸福问题的疑虑。

既能够在西方的思维模式的辅助之下,融入现代科学发展的潮流,也能用中国的情感哲学理解与解决伦理问题;既能够站在中西历史的高度上独立地思考,又能够放眼未来不纠结于当下的困境。

启迪多元思维

西方的需求论

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根据社会实践和案例分析,把人类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这是符合现代科学分析的一种层次划分,并且我们会将自己目前的处境与之相对照,从低到高地往上爬准没错。但是一旦有了层级化,就是将自己限制住,一旦被贴标签,就是一种归类,而每一种归类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全面性。科学的普遍性会降低人们对人的个性化的关注。

中国的境界论,会更多地关注于心灵与精神的成长。

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写过: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境界是一种东方哲学中独有的美学,它没有严苛的划分标准,却需要在智力和悟力上的自我提升。它有一种诗意般的朦胧美,在朦胧中他没有清晰的阶级标准,而只是指明大方向,靠各自修炼。

正心正举

需求论和境界论我们都不唯一而是,毕竟,多元地吸收不同文化才能让我们更多地融入现代生活。

我们需要的是在科学与人文中找到自身的平衡,在思想模式的构成中不定于一尊,在观照己心时,不陷入无妄之中,应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

科学与人文社会不能分割,只是有的人在科学的一面多一点,对于所缺失的人文的那一面就会从不了解到抵触:

一味标榜科学的绝对性,以及科学的正确性,贬低人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而有的人则在人文一面知晓得多,就会责怪科学破坏了人文的朦胧之美,科学的理性分析只是将世界看成冷冰冰的质料的堆积。

拨迷见智

牛顿的临终遗言是:「我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

开启自在之门

科学给予我们答案,又同时丢给我们一张无限面积的大网,告诉我们,它可以给予,同时又需要永远探索。

人文世界让我们在这场角逐中得以喘息,就算没有达到所有的外界标准,我们依然可以做自我精神境界的提升。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仅需要起重机和钢筋水泥建造楼房,同时也需要在大桥下聆听艺术家的小提琴声。

我们不仅需要严肃的哲学思考,同时也需要优美的诗句。

我们需要抱着赤诚的好奇心探索世界,同时也需要理性的指引。

而我们在更多地了解世界之后,要记得想起最初是因爱和自由而出发。

Q:如何一边写诗一边研究量子物理?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