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馆藏:缂丝美图欣赏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南宋,沈子蕃,纵104cm,宽36cm。清宫旧藏。
此图轴丝质,依画稿缂织。以十五六种色丝装的小梭代笔,巧妙搭配,画面色泽和谐。以“通经断纬”的手法缂织,并娴熟地运用了多种缂丝技法。所用丝线之经密度20根/cm,纬密度44-46根/cm,精工细密。
此缂丝图很好地体现了原画稿疏朗古朴的意趣,画面生动,清丽,典雅,是沈子蕃为数不多的存世作品之一,也是南宋时期缂丝工艺杰出的代表作。
图下方缂有“子蕃制”、“沈氏”方印,玉池有“蕉林梁氏书画之印”、“果亲王府图书记”、乾隆帝御笔“乐意生香”,并钤有“乾隆宸翰”、“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定鉴”、“宝笈重编”、“石渠宝笈”、“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宜子孙”、“重华宫鉴藏宝”等印记,可见这幅作品在清皇室藏品中占有重要位置。
缂丝赵佶花鸟方轴,元,纵24.5cm,宽25.3cm。
此为以宋徽宗赵佶所绘花鸟册页做蓝本的缂丝杰作。画面上,粉红色牡丹或含苞或怒放;立于牡丹枝头的鸟雀俯视着小瓢虫,曲尽其妙;展翅的蝴蝶风姿绰约。整幅画面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此图缂工精致平细,晕色之处以长短戗、木梳戗、掺和戗等技法完成,无着笔。辅以平缂、构缂技法,使画面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用长短戗技法表现的鸟羽、蝶翅等细微之处可谓巧夺天工。
此图诗堂有墨书云:“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缂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画心有朱缂“御书”印一方。
摹缂古人书画作品是元代缂丝作品的特点之一。绘画作品以缂丝技法传承和表现,既可传达出中国画的意境和神韵,又与纯粹用笔墨渲染的绘画相异,别有一番情趣。此缂丝图为这类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缂丝八仙图轴,元,纵100cm,宽45cm。清宫旧藏。
此缂丝图以十余种色丝装成的小梭在白色丝地上依画稿缂织出八仙人物及南极仙翁的形象,表现出八仙祝寿的主题。人物面目清晰,神情平和,服饰飘逸。鹤、鹿、流云、山石、修竹等衬景为画面增添了动感和高雅脱俗的仙境氛围。
此图的创意、构图、缂织技法均具有元代缂丝的特点。其经直径为0.15mm,纬直径为0.33mm,经密度为每平方厘米16~20根,纬密度为每平方厘米48~50根。缂法以长短戗、木梳戗、平缂、搭缂、构缂、掺和戗为主,运用了多种技艺。画面线条流畅舒朗,配色典雅,而少量的用金使以冷色调为主的画面平添了几许富丽华美。此缂丝图轴堪称绘画与织造工艺相结合的杰出作品之一。
此图钤“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等6印。《盛京书画录》、《秘殿珠林》均有著录,是研究元代缂丝作品的重要实物资料。
缂丝花卉册,明,十二开,每开纵41cm,横42cm。清宫旧藏。
花卉册在本色地上缂织茶花水仙、玉兰海棠、牡丹、碧桃芝竹、百合剪春罗、荷花蜻蜓、踯躅、芝兰、秋海棠、剪秋纱、蝴蝶花、梅花等各色花卉,每开均缂织而成,无着笔处。画幅采用平缂、构缂、木梳戗、长短戗、凤尾戗和掼缂等缂织技法,缂工细致,润色自然,描画不求形似,具有简逸风格的文人花鸟画风。
山茶水仙、梅树灵竹和玉兰海棠三页上分别钤朱印“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清宫鉴藏宝”、“宣统御览”、“无逸斋精鉴玺”、“三希堂精鉴玺”、“乾隆鉴赏”、“宜子孙”、“宣统御览之宝”十一方鉴藏宝玺。《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缂丝仙山楼阁图轴,明,纵247cm,横60cm。
图在本色地上彩缂崇山、翔鹤、楼阁、人物、竹石、小草和碧波等纹样。采用平缂、构缂、搭缂、长短戗等技法缂织,配色适宜,缂织精细。图中山石的表现深受大青绿山水绘画的影响,勾勒无皴,以石青、石绿敷彩,其色彩厚重,格调富丽。画面又有云雾缭绕、祥鹤飞舞,仿若仙境。
缂丝赵昌花卉图卷,明,纵44cm,横245cm。清宫旧藏。
这件缂丝作品以赵昌之画为粉本,运用齐缂、长短戗、木梳戗、凤尾戗、子母经和搭缂等技法缂织牡丹飞蝶、荷花、芙蓉翠鸟和雀梅4组写生花鸟。设色清丽典雅,清劲秀逸,多采用三晕色的配色方法,如荷叶正面用墨绿,叶脉用草绿,背面用黄绿,色度从深到浅逐层递减,过渡自然,表现出荷叶仰偃卷曲、柔媚秀雅的姿态和阴阳向背、光泽明暗的质感。飞蝶、栖鸟则捕捉其细部特征和灵动的神态予以精确的刻画,给人逼真酷肖的传神之感。卷首钤“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玺”、“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卷尾缂“赵昌制”款,缂“赵昌”和“玉川”二印,钤“乾隆鉴赏”、“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
这幅作品幅面宏大而手法细腻,画面无一处用笔,缂工极为精湛,将宋人花鸟画斤斤于形似逼真、刻画入微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是明代中后期巨幅缂丝作品滥觞之时的优秀杰作。
《石渠宝笈》和朱启钤《清内府藏刻丝书画录》著录。
缂丝芦雁图轴,清康熙,纵104cm,横45cm。
图于本色地上彩缂芦雁、坡陀和小草等纹样。画面基本以绿色、棕色、湖色、香色、墨绿等稳重的色丝搭配,构图简洁,造型写实。作品采用平缂、缂鳞、构缂和搭缂等技法缂织,作者娴熟地处理线条的弯转变化,将被风吹拂下的芦苇的飘动和叶子翻折下的明暗变化生动地表现出来,颇富天然之趣。两只芦雁神态安详,怡然自得。画面动静结合,充满和谐自然的逸趣。图下钤“皇六子和硕恭亲王”收藏印。
缂丝青牛老子图轴,清乾隆,纵329cm,横137cm。清宫旧藏。
画面以齐缂作块面缂织,在局部灵活地施用构缂、长短抢和缂金。人物的须发用缉线绣,牛毛、牛鼻等细部则用笔绘染。此作品塑造出神态生动的老子乘牛而行的形象,颇具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承继传统工笔重彩法的宫廷人物画风格。画幅上方题御制诗二首,分别为巳卯年(1759年)和庚辰年(1760年)题。图上缂织“乾”、“隆”、“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乾隆宸翰”、“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七玺,钤“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秘殿珠林”、“秘殿新编”、“珠林重定”、“乾清宫鉴藏宝”、“琴书道趣生”九玺。
汉代刘向《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函谷)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世多以此寓吉祥之兆,本图即用此典故。此图幅面巨大,缂丝、刺绣和绘染并用,技法精湛,是乾隆时期艺术水平高超的缂丝加绣代表作之一。
缂丝万年如意图轴,清乾隆,纵29cm,横85cm。
图在本色地上缂织万年如意图。画面描绘一条出水鲶鱼口吐水气冲上天空,水中浪花翻滚,天空飘浮五彩祥云,云朵皆呈如意头形,岸边碧草萋萋,鲜花盛开。
此图轴为双面缂,即正反两面花纹、色彩完全一样,两面均看不出缂织的线头,这就要求艺人具有高超精湛的手艺。此画采用平缂、长短戗、构缂等技法织成,缂工细致,多用间晕法,色泽淡雅,配色和谐,是弥足珍贵的清代双面缂丝佳品。
缂丝锦鸡方补,清乾隆,长31cm,宽29.5cm。
补子以金线织地,上部为五彩祥云及红日,下部为海水江崖纹。中间饰一只展翅的锦鸡独立于海中礁石上,回首遥望红日。
锦鸡头顶的羽毛、腿、翅膀和翎用捻毛线缂织,富有绒毛的质感。其余纹样用彩色丝线缂织而成。
此补子为清代二品文官的补子。按大清会典规定,清代文官用“飞禽”图案、武官用“走兽”图案缀于补服前后。具体规定如下:文官一品为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武官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五品为熊,六品为彪,七品为犀,八品为犀,九品为海马。
蓝色缂丝云龙纹单朝袍,清乾隆,身长144cm,两袖通长194cm,袖口17cm,下摆160cm,开裾长18cm。清宫旧藏。
朝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披领为石青色,明黄色绦带背云,上衣下裳相连。袍以蓝色缂丝为地,用二色圆金线缂织金龙纹如制,五彩丝线织祥云、八宝平水及海水江崖等纹饰,衣身列十二章。
此朝袍缂工细密,正反两面缂织均平齐匀整,不露线头。颜色以红、深绿、浅绿、深蓝、浅蓝、淡紫、香色等色为主,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根据清代典制,此蓝色朝袍应是乾隆皇帝在南郊祈谷、雩祭场合时所穿用。朝袍原有黄条,上书:“高宗”、“蓝缂丝描金边单朝袍一件,珊瑚背云二块,珊瑚坠角四个,加间饭块正珠八颗”。
缂丝荷花青蛙图轴,民国,纵78cm,横37cm。
此图是在本色地上缂织荷花青蛙。画面上两片大荷叶将荷花衬托得分外娇柔,水面的浮萍上跳跃着两只青蛙。画面构图简练而富于情趣,颇具文人画的韵味。
右下角钤 “蓬莱高氏鉴藏书画印”印一方。
图轴缂法简单,物象全用平缂,个别部位如荷花花瓣用长短戗,花与叶的轮廓线用构缂或环缂等。设色亦不多,但巧用色差来表现物象,荷叶以灰绿、蓝绿分别表现正反面;浮萍用深灰、灰、绿、浅绿、蓝绿五色配合,更具写实感;青蛙的脊背半灰半绿,惹人喜爱。
1353539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