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美国的颜宁,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贡献,究竟有多大
这究竟是人才的流失还是人才的流动?
2017年5月7日,颜宁受普林斯顿邀请,离开了清华大学前往美国任教。引发人们纷纷猜测。2019年4月30日,在两年前落选中科院院士的颜宁,时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消息一出,顿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
外界开始质疑颜宁选择离开中国是不是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然而她本人却三缄其口,只说是因为希望自己在学术道路上有所突破,换一个新的环境,在科研上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颜宁出生于山东章丘,于六岁同家人迁至北京。高中时候便因为学习成绩突出而受到老师的重视。原本是志向是北大的她,在老师的建议下选择了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老师的建议是正确的。在清华这段时间,她的才华得到展现。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清华毕业以后选择保送普林斯顿大学读博。
四年后,颜宁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取了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毕业只是一个新的起点,颜宁所在的课题小组决定研究膜蛋白的项目,这个全世界的学术界公认的难题就在颜宁与她带领着的学弟学妹手中开始了。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的研究取得了进展,这一消息震惊了美国学术界的同僚。
当人们以为颜宁这一位在美国科研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即将在这片土地上大放异彩的时候,颜宁做出了一个震惊四座的选择。她选择回国,回到她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她想为那片养育她的土地做一些什么。
很快的年仅30岁的颜宁回国了。受清华大学的聘请她任职医学院教授,成为清华大学当时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伴随着荣耀而来的总是质疑,当时国内的人们纷纷怀疑年轻的她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胜任这一份工作。她深知面对质疑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强硬的事实回击,
医学院的独立实验室很快建成了,作为这个实验室的建设者与领导人,颜宁带领几名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新实验室里进行研究。为了击碎旁人的质疑,颜宁决定向世界最难的课题,结构生物学最难的领域发起冲击。
所有成功的光环背后都有人付出不为人知的汗水。项目研究人员每日废寝忘食的工作,抛弃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没日没夜,十数个小时的泡在实验室里。
研究院甚至为此引进了全球领先的冷冻电镜技术。付出总是有回报的,颜宁所带领的研究小组每年都在世界三大顶级杂志:《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论文,加起来超过了全国百分之九十九的高校。甚至有一项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2009年科学十大进展”。这种傲人的成绩在国内外是绝无仅有的,甚至颜宁自己都坦言“如果我在国外,在同一起点进行相同的研究,进展不可能这么快。”
这一切还不是终点,所有的研究都只是前提,都是为了后来更重要的研究做铺垫,很快的,她攀登上了研究学中的一座高峰,一座困扰了世界生物学五十年的难题!
在人体14种葡萄糖转运蛋白当中,GLUT1是最早被科学家发现的。解析GLUT1的结构,是膜蛋白研究领域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课题之一,全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都在为此努力,很多科研工作者已为此付出了近20年的时间,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能够在这一方面取得成绩的科研组寥寥无几。
甚至有的已经放弃了这一课题。直到,她带领这个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的中国团队,仅用了堪堪的六个月,便将这一困扰了世界半个世纪之久的难题得到破解。
这样的成果是丰厚的,她获得了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和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这两项成就也使得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女科学家之一。
然而,绝大部分的国内专业人士并没有因为她获得如此多的荣誉而停止对她的质疑,人们认为他科研结果的成就有大部分的功劳是因为清华大学斥巨资引进的全球领先的“冷冻电镜技术”上,因为有这种设备的存在,使得她可以研究出其他实验室得出不了的结果。
而且,颜宁的大部分科研成果只是在一定的基础上添砖加瓦,并没有发现一些实质性的成果,象征意义大过于实质意义。而且,因为国内环境的特殊使得清华大学如此多放眼在国内也为数不多的科研人员能够廉价的供她使用,这一点是她能够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的重要助力。
而且。因为科研成果的实质性效果无法为将来的科研进行延伸,也就科研成果没有效益,这些成果相对而言都只是在浪费国家的经费与科研力量只是为了她个人的成就而服务。实则是对国家毫无益处的。
质疑也仅仅是质疑,它并不能成为评判一个科学家成功与否的标志,随后颜宁又获得了诸多称号“中国科学之星”、“影响中国2017年度科学人物”。
尽管获得了如此多的称号,但她最终还是于2017年的院士评选中落选了。太过年轻资历不够,国内的评选方式导致颜宁不可能评上,等等说法此起彼伏。在一片喧嚣声中,颜宁落选了。就在落选当年,颜宁受邀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
她选择离开这个对她而言或许有些故步自封的环境,前往一个会给她带来压力地方,试图迎接新的挑战,解开自己的桎梏。
当年所有对于颜宁的质疑如今都已尘埃落定,冷冻电镜技术依然在清华实验室里熠熠生辉,那个实验室里却少了一个匆匆忙碌的身影。然而再也没有人取得和颜宁那些日子一样的成绩。那本科研杂志上如今也愈来愈少的发现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名字,那些质疑她能力的 人也开始怀念起来。
颜宁获得的成就究竟是因为国内的环境使然,还是因为她本就优越的科研能力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如今,我们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中依然缺少一个叫做“颜宁”的名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