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扫心灵 除除烦恼 让心更净 ——兼论《小僧心灵大扫除》(中文简体版)之出版

“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国土安”这句佛教言语通俗而又深刻地剖析着人内心的净染与所观的世界的密切关系。“心”,即人的心灵,人心灵的清净染着,直接影响到整体的生命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所以谈起心灵的清净,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由于现实生活的压力、欲望、情感、思绪、烦恼、执着等外部因素的存在,人的心灵就如同现实中的镜子,时有清净明亮的欢喜自在,也会时有尘垢遮蔽的低落阴沉;人的心灵时刻充满着变动,清净时如同平湖涟漪,尘垢时则又随波跌宕。

由日本京都本愿寺派光明寺的僧侣松本圭介撰写,一苇先生译作的《小僧心灵大扫除》(中文简体版)目前由齐鲁书社付梓行世。本书便是针对笔者上述所谈论的心灵清净染垢问题提出其调伏的主要方法——扫除。如作者书中所言:“僧人的一天是从扫除开始的。洒扫庭除,清理正殿。做这些,不是因为哪里脏了或是乱了。而是为了清除笼罩在心上的灰霾。”我们不是修行的僧人,但我们每天的生活也同样应该是从“扫除”开始的,清一清最近的烦恼与灰尘,理一理当下的心境与情绪,保持自己比较轻松自在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崭新的生活,这也就是扫扫心灵,除除烦恼的“人生大扫除”。

常言有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在阅读本书的时候,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去解读作者松本圭介先生提出的“心灵大扫除”之整体构思和实践运用。所以,在本书的开头,便是“扫除须知”与“事前准备”两个环节。就平常而论,扫除非常简单,拿起清扫的工具,挥挥手臂便可以一气完成。但,只是形式上的清扫,而非扫除。因而,在阅读“扫除须知”中,你便会明了扫除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机械性或者是体力性的劳动,而是以一种朝气的心态、理性的态度、干性的体悟去清扫污垢,更是去磨砺心性,抚除心灵尘垢的生活修行。

明确须知,可以端正和调节扫除的心态,才会以更为积极而理智的方式来操作进行。接下来就是扫除前准备的第二个环节“准备好适宜的物品”,这些看似琐碎、繁杂,甚至带有不必要色彩的扫除物品,恰恰是来复杂形式、简化实质的考虑。“劳动服”“布毛巾”“草履”“粗线手套”“笤帚”“簸箕”……分门别类的清扫工具,正如同佛教对人心灵烦恼产生的因缘所做的有针对性的解释和调伏。事无巨细,因势利导,这就是佛教思想对人心的净染调伏所设置的“八万四千法门”在扫除中的运用。

“善其事”,方能“利其事”。松本圭介先生非常耐心、详尽地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扫除方法作了阐述。他从厨卫环境的扫除到贴身物品的扫除,从房间内部的扫除到屋外环境的扫除,从身体的扫除回归到心灵的扫除,整个扫除的过程既有侧重又涵盖全面,有章有序,层次有进。“身心一如,身体反映于心灵,心灵反映于身体。”扫除的细节就是将每天都要重复做的事情有意识地郑重其事,将身体的劳作与心灵的净化结合在一起,感知与行为合为一体。通过这些每日的点点滴滴行动来规范我们的行为,来调整我们的身心,来平和我们的情绪,来擦拭我们的心灵,也由此呈现书中所倡导的“这一切和谐起来,内心才会磨洗干净”的扫除所在。

作者在本书的最后“扫除结束之后”中对于自己的扫除生活尘垢、清净心灵尘垢作了简要总结。他希望在扫除之后可以培育、保持,乃至践行着“不持物”“整理整顿”“感受四季”“年末大扫除”的良好习惯。待到每次扫除工作结束,就如同人内心的尘垢被清扫干净一样,没有了滋生杂念的空闲。不执一物,不持一物,就如同身心处于“一无所有”的状态,这时你才会感受到“自由驰骋于心灵”的轻松与自在。

诚如本书中所写,“就和扫除一样,不管你如何反复擦洗,在你擦洗的空隙中总还会有新的烦恼产生,这就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心灵如同镜子,欢喜时清净明亮,低落时布满尘垢;我们的心灵又如同湖水,平静时片片涟漪,烦乱时波浪相随。我们无法左右当下的社会与环境的纷纷繁繁,但应以擦洗心灵的态度来经营扫除,用心细致地清扫身边的每一处角落。渐渐地,你会发现经过扫除的生活充满了简洁与温暖、安稳与快乐、自在与平和。

这,就是我们的《小僧心灵大扫除》所带来的不一样的“扫除”!

《小僧心灵大扫除》

齐鲁书社2016 年7月出版

定价:32.00 元

古籍新书报

ID:gujixinshubao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