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文大辩论:产前环境到底有菌无菌?!| 母婴之声

今天是第131期日报。

学术争议:产前胎粪中是否有菌群存在?(一)

Microbiome[IF:11.607]

① 2020年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一篇研究认为孕中期胎粪中已有低丰度菌群存在,且以藤黄微球菌为主;② 本研究通过其提供的原始数据,剔除低丰度<100 reads的OTU后重新做的分析;③ 两次分析“批次”存在差异,作者认为微球菌是因为污染而被错误认为是胎儿粪便样本中存在;④ 而原作者提供的电镜图片可能也存在错误;⑤ 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从胎儿标本中培养得到的微生物与测序检测结果也有显著性差异;⑥ 暂不能认为孕中期胎粪中存在藤黄微球菌。

Batch effects account for the main findings of an in utero human intestinal bacterial colonization study
01-12, doi: 10.1186/s40168-020-00949-z

【主编评语】本篇Letter是针对2020年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Viable bacterial colonization is highly limited in the human intestine in utero”一文提出的批判性意见。该文在《热心肠日报》2020年02月26日头条报道过(点此查看)。科学界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快来感受这科学研究的魅力吧~(@Epi汪)

学术争议:产前胎粪中是否有菌群存在?(二)

Microbiome[IF:11.607]

① 在原始研究中,除了16S rRNA测序以外,还进行了qPCR 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从而指导菌群的培养、分离和鉴定;② 另外,在肠道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中也找到细菌存在的信号,佐证原研究中的证据强度;③ De Goffau等人用PCA法进行“批次间”分析是不科学的,对于低丰度零膨胀数据,该方法容易导致错误的输出;④ 为保证样本间可比性,原始研究均为同一人完成数据采集,实验过程中也未采用商品化试剂盒;⑤ 仍然认为胎粪内菌群存在是有证据支持的。

Corroborating evidence refutes batch effect as explanation for fetal bacteria
01-12, doi: 10.1186/s40168-020-00948-0

【主编评语】针对上一篇De Goffau等人提出的质疑,原作者对其进行了一一的回应。谁说的更有道理呢?建议感兴趣的学者充分阅读原文~(@Epi汪)

宫内是否有菌?哲学角度认为:没有!(评述)

Microbiome[IF:11.607]

① 应用哲学框架评估子宫内是否存在微生物这一争议,发现“子宫内无菌”的证据是更为科学的;② 认为子宫内有菌的观点,更多的都是单纯描述性研究,缺乏生物学解释,研究之间异质性大,不可重复,甚至对照组也能检出低丰度菌;③ 而宫内检出的菌在产后婴儿体内并不能检出,而所谓的菌群在子宫内也未显示出免疫反应和毒力;④ 科学假设应是可证伪的,如果是错的,就要拒绝,而不是用特别的辅助假设来使数据符合理论;⑤ 科学研究应避免“炒作”。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on the prenatal in utero microbiome debate
01-12, doi: 10.1186/s40168-020-00979-7

【主编评语】科学的最高境界是“哲学”,本评述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他们团队的观点。本观点强调,科学假说应该具有“证伪性”,一个没有生物学解释的“描述性研究”,在6年前在科学界发表后,迅速被媒体“炒作”,而被争议至今,耗费大量的科研经费。科学界“纠偏”的速度比“炒作”要花费的时间多得多,这些信息也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界的信任度。作者认为,从哲学角度来看,宫内无菌的观点具有压倒性胜利。(@Epi汪)

宫内是否有菌?正视争议,不断探索(评述)

Microbiome[IF:11.607]

① 为探索人体微生物是何时开始形成的,目前科学界关注的是两个方面:母胎界面(即母体蜕膜和胎盘)及胎儿肠道是否存在微生物;② 目前争议很大的两大观点,一个认为子宫是无菌的,所有的微生物信号都是分娩过程或细菌DNA处理过程中污染造成的;③ 另一个观点认为细菌能够在胎盘组织中生长,且除了高通量测序证据,还有形态学证据;④ 科学界应该尽可能呈现出双方立场的合理性,从而促进科学进步。

Group therapy on in utero colonization: seeking common truths and a way forward
01-12, doi: 10.1186/s40168-020-00968-w

【主编评语】多年来不断涌现的证据表明,人体微生物组几乎和我们的基因组、表观基因组一样,构成了人类命运的驱动因素;而探讨人体微生物的来源对揭开其面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篇评述对关于宫内是否存在微生物的问题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论述,同时呼吁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探讨。(@Epi汪)

四问“宫内是否有菌”争议,听百家争鸣(评述)

Microbiome[IF:11.607]

① 关于子宫内是否存在微生物的相关话题,采访了6位国际上优秀的专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观点;② 目前的证据如何?是否还有必要投入更多的实验工作去证明子宫内是否存在微生物?③ 产前微生物相关的研究是否为微生物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是否会影响其他被认为无菌的身体部位的研究?④ 该研究是否影响了微生物组研究领域的可信度?⑤ 科研人员、学术期刊、出版社、资助机构在这场争议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什么?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prenatal microbiome controversy
01-12, doi: 10.1186/s40168-020-00946-2

【主编评语】本篇报道为对6个微生物领域专家的“访谈”,记录其对于“宫内是否存菌”争议的一些观点。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希望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阅读原文。或者在我们《肠道产业》公众号中,我们也翻译了这篇报道《产前环境“有菌”or“无菌”?6位专家发表观点》,欢迎大家阅读。这些问题本身也值得思考,从这些角度来看,您是什么观点呢?(@Epi汪)

宫内是否存菌?Microbiome主编有话说(评述)

Microbiome[IF:11.607]

①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体微生物组学研究进入白热化阶段,而De Goffau和Rackaityte等人关于宫内微生物存在与否的“争论”系列评述在Microbiome上得以发表;② 由此可见严格执行数据开放和方法共享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允许同行对公开的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③ 另外,对菌群研究本身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存在,而是为了证明与健康的关联,所以迫切需要长期的临床研究数据;④ 批判性、透明地交流是学术进步的保证。

Microbiome or no microbiome: are we looking at the prenat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right lens?
01-12, doi: 10.1186/s40168-020-00947-1

【主编评语】本篇为Microbiome的主编对本期发表的系列文章进行的简要评述,其认为原始研究的数据公开、可重复是非常重要的,Microbiome也愿意提供百家争鸣的平台,促进科学进步。(@Epi汪)

美国婴儿肠道菌群呈现出整体失调的趋势

Scientific Reports[IF:3.998]

① 纳入美国5个州共计227分婴儿肠道菌群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检测;② 共鉴定出367种细菌,婴儿肠道菌群结构与婴儿年龄、饮食和所在地区有关,尤其是双歧杆菌科和拟杆菌科丰度与年龄存在关联;③ 婴儿双歧杆菌的平均丰度仅20%,处于较低水平,且与母乳喂养等因素无关;④ 90%的婴儿中B.indantis菌(一种与人乳寡糖吸收有关的关键双歧杆菌)是缺失的;⑤ 共检出325个抗生素耐药基因,菌群功能预测分析提示人乳寡糖代谢相关通路受损。

Metagenomic insights of the infant microbiom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cross multiple si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01-21, doi: 10.1038/s41598-020-80583-9

【主编评语】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这篇针对美国婴儿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分析的文章提示,美国婴儿肠道菌群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可能造成长期的健康损害,包括无法提供早期必要的功能,包括塑造免疫系统、防止病原体定植、无法使母乳营养最大化等。导致一代人肠道菌群“集体紊乱”的因素并不明确,但是有必要开发干预措施来“拯救”紊乱的肠道菌群。(@Epi汪)

母乳喂养+拒绝含糖饮料,预防儿童肥胖

Diabetologia[IF:7.518]

① 纳入孕期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母婴对,记录其产后1年饮食模式,随访儿童至2-5岁,分析其与肥胖风险的关联;② 纯母乳喂养充足(超过6个月),但摄入果汁和含糖饮料的儿童,未来发生肥胖的风险增高4-5倍;③ 而纯母乳喂养不足(<6个月),同时摄入果汁和/或含糖饮料的儿童,未来发生肥胖的风险增高6-12倍;④ 那些非纯母乳喂养,同时摄入果汁和/或含糖饮料的儿童,未来发生肥胖的风险增高的更大;⑤ 生命早期的营养方式或对未来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Association of infant diet with subsequent obesity at 2–5 years among children exposed to gestational diabetes: the SWIFT study
01-26, doi: 10.1007/s00125-020-05379-y

【主编评语】本研究关注的是“肥胖高风险儿”,即孕期母亲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其在生命早期饮食结构与未来肥胖风险之间的关联。发现那些母乳喂养不足,且早期摄入含糖饮料或果汁的儿童,未来发生肥胖的风险增高。(@Epi汪)

肥胖女性孕期更需要生活干预?(综述)

Obesity Reviews[IF:7.31]

① 检索并筛查相关文献,最终纳入15篇有关主题的系统综述,对这些综述进行二次荟萃分析;② 从质量评估上看,这些综述高质量的有3篇、中等有3篇,低质量有4篇,极低质量有4篇;③ 与常规护理相比,对那些超重/肥胖的孕妇开展生活方式干预可以使孕期增重减少0.3-2.4kg不等;④ 部分研究认为通过孕期饮食和运动干预可以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⑤ 而生活方式干预与子痫前期、剖宫产、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等发生风险暂无统计学关联。

A meta‐re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for reducing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in women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01-18, doi: 10.1111/obr.13199

【主编评语】本综述为典型的“伞型综述”,是对目前发表的众多荟萃分析进行的二次综述。关于肥胖女性在孕期的健康生活方式干预一直备受关注,但其是否真的具有“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实施的必要性呢?本综述发现,孕期饮食和行为干预可以减少孕期增重,对母胎健康是有潜在益处的。(@Epi汪)

北京大学团队:孕期空气污染物暴露或影响胎儿宫内发育

Environmental Research[IF:5.715]

① 纳入18669名北京出生队列中的孕妇,根据其居住地记录空气污染暴露数据;② 孕期PM1.0的暴露浓度每增高10μg/m3,其胎儿平均腹围z评分降低0.027,宫内估计体重z评分平均降低0.055;③ 在调整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暴露浓度后,上述关联仍存在;④ 目前暂未发现宫内暴露PM1.0的浓度与胎儿宫内头围、肱骨长度以及胎儿出生体重之间的统计学关联,也未发现其与低出生体重、低于胎龄儿等疾病的关联;⑤ 孕期空气污染物暴露可能影响胎儿宫内发育。

Prenatal Exposure to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of 1 μm or Less and Fetal Growth: A Birth Cohort Study in Beijing, China
03-01, doi: 10.1016/j.envres.2021.110729

【主编评语】本研究报告了北京出生队列中孕妇孕期PM1.0暴露与胎儿宫内发育指标之间的关联,为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和空气污染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Epi汪)

感谢本期母婴之声的创作者:Epi汪,尹小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