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春深更着花 ——读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三、百、千”杂记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旧时流行的三种蒙学读物,习称“三、百、千”,是迄今完整保存的产生最早、使用最久、影响范围最广的蒙学图书。《三字经》言简意赅,内容丰富;《百家姓》常见常用,便于记诵;《千字文》构思巧妙,宛转有致。千百年来,家弦户诵,影响深远。

清末金武祥在《陶庐杂忆》 中作诗,生动描述当时童蒙诵读“三、百、千”的情景,诗云:“儿童乡塾坐纵横,三百千书验课程。多少冬烘先得聘,菊花黄候请先生。”并有注说明:“村塾蒙童多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其易于上口。故坊间有三、百、千注释合刻出售。”应该也是这三种蒙学读物影响大、需求也大,为便于孩童学习,书坊请人加以注释,故出现三书的合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了吴蒙先生标点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书四种合订为一册,算是当代出版的注释合刻本。其中《三字经》收录两种,分别为:清代贺兴思注解的《三字经注解备要》和章太炎手订的《重订三字经》,《百家姓》附注郡望,清代汪啸尹、孙谦益辑注的《千字文释义》。这是建国后“三、百、千”旧注首次整理出版,传诵不衰的经典读物,原汁原味的古代注释,不同于常见的现代人注解,因而一出版就风靡一时,几年之间就从竖排繁体而推出横排本,又出简体本,印行超过百万册。于是全国书市景附云从,大量蒙书读物、蒙学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曾听出版界老编辑云:蒙书读物、蒙学研究能有今日的规模,发源于此,此书功劳不小。无心插柳,竟成林海,实在出人意外。

时隔三十年,本书经改版后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国学典藏”丛书中,重焕新颜。笔者将新版与旧版进行了部分比对,发现新版订正了旧版的一些文字与标点讹误,后出转精,可谓是精益求精。《百家姓》部分订补最多,主要是增补了原来空缺的一些姓的郡望,共增加了施(吴兴)、贲(宣城)、羿(齐国)、钭(辽西)、邰(平卢)、郁(太原)、太叔(东平)、仲孙(高阳)、闾丘(顿丘)等48个姓的郡望。依照康熙《御制百家姓》的体例,保留了有关姓氏的郡望,可供读者参考检索之用。清初王相所撰《百家姓考略》,每姓之下,著其所出,兼及历代闻人,简明扼要,在清代流传很广,至今不失为《百家姓》之权威注释。但是却缺少“司徒司空”以下几十家姓氏,大概这个缘故,吴蒙先生舍弃不用,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完整版的《百家姓》。

另外《前言》中对《千字文》的注者孙谦益进行了补充考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然《千字文》已经编定,又何需清人‘纂辑’?观‘啸尹’为字号,而‘谦益’更像实名,并存不伦。因疑此孙谦益或即曾为《欧阳修集》作解的宋代注家,汪氏所纂辑者当为宋人所作的《释义》。” 这献疑增补68 字,严谨精到,发一家之见,给读者以启发。

不过百密一疏,“啸尹”确实为字号,却未能进一步补充。汪啸尹名汪顼,是清初苏州人,其生平在褚人获的《坚瓠集· 补集》卷二“《花公传》”条中有简略记载:“汪上辑先生(永璇,改名顼),号啸尹。博学多才,为诸生,屡试不售,赍志以殁。见家人弹棉花,戏作《花公传》。”卷二还收录其“戏拈《闺怨》词”一首,“调寄《黄莺儿》,每句隐《西厢》曲一句”。

依笔者之见,这几种蒙书标点起来不算很难,但阐述介绍却非易事。《前言》篇幅虽然不长,但应有的信息已较为详备。“三、百、千”因是蒙学读物,其作者、注者的情况历来不受关注,相关资料丛杂零碎。在因特网尚未进入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能搜集资料成此篇文章,实非易事。如引用唐代李绰《尚书故实》、南宋陈淳的《启蒙初诵》、明代吕坤《社学要略》,辑录《剑南诗稿》《玉照新志》中《百家姓》资料,考证汪啸尹生平,这些信息,对比当代其他一些版本的“三、百、千”简介,吴蒙先生的基本阐述、观点、结论,三十年来后出的同类图书多有借资参考,因袭沿用其中材料和观点,但尚未见有显著突破更新的地方。《三字经》作者一般认为是南宋王应麟,但也有宋代人区适子、明代人黎贞的说法,吴蒙先生认为“但都是出于传闻,并无实在的证据”。这比直接署名为王应麟要审慎得多。这些都可展现了这篇《前言》的学术功力。据笔者查阅到的资料,记载《三字经》作者为王应麟的最早记载,是康熙五年(1666)王相在《三字经训诂》序中所云:“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言简义长,词明理晰,淹贯三才,出入经史,诚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也。”因时代较晚,故确实有可能是托名为王应麟的。

自诞生以来,“三、百、千”各种释音、释义的注解本层出不穷,也出现过各种改编本,但要属上海古籍出版社所据选的贺兴思注解的《三字经注解备要》《千字文释义》流传最广。自成书后,“三、百、千”便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其注释本,一方面对原文作了系统注释方便孩童学习,另一方面也为全面考察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一份参考资料。这应该也是出版、重版本书的目的。原文古注,原汁原味,一版再版,也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童蒙经典世传颂,开卷有益;老树春深更着花,历久弥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