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曾国藩修身一曰【敬】(1)
曾国藩他是叱诧风云的历史人物。当时没有一人产生了像他这样自对晚清格局和对后世格局的影响。他是毁誉参半的军政领袖。霸气外露,他眼中的精神和气象有什么区别?精神是利己的,气象是利众生的。他又如何保持内心的安定呢?就是要守住自己的精神,不能魂不守舍。《国学堂》解读曾国藩修身十二法,共同发现国学中的克己修心智慧,一起聆听敬畏心灵的修心药方。
01
—
敬畏心灵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一曰敬,二曰静坐,三曰早起,四曰读书不二,五曰读史,六曰谨言,七曰养气,八曰保身,九曰日知所亡,十曰无亡所能,十一为作字,十二为夜不出门。
曾先生的这修身十二条,可以看出,其实基本上第一条“敬”是个心法, 后面都是有点像具体做法一样。粟强老师,你看这个“敬”怎么解释一下呢?其实“敬”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素质,换句话说就是后面的十一条的方法用来表达我们第一条的“敬”的一个结果。这个敬是自己做到了,自己心存这一份恭敬、这一份敬意的时候,他才可以在一切的动荡中找到一个平衡。
在日本看到很多人 做面条的人、做糕点的人、做陶瓷的人、做酱油的人等等,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对他所做的这个事情的“敬”。这个就是定, 一个人能不能定于自己的大本,能不能定在自己的大本之上。这个大本不是大专大本的大本:)
每个人都要尊敬,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一个事情,问怎么看一个城市的地产或者一个城市的房子倒地盖得好不好?买什么样的地方房子买得值?回答是看这个城市的灭灯率,就是在傍晚时分,你坐着一辆出租车也好,什么车都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走,就看看这个灯管LED灯对应的文字是不是缺笔缺画一段段灯灭了是不是该亮不亮。灯管的质量基本上城市里平均都差不多,灯坏率本身应该是一样的, 但是有的城市坏了之后没人换,有的城市坏了之后很快就被人换了。
例如一个店员自己家的灯泡坏了很快就会去换, 那一个店员为什么自己的店铺的灯坏了,就不马上换, 而且如果店员说不换,我们就不知道这个店员心里的那点敬意有没有,那老板知道了老板也不换,这点敬意都没有,那就更可怕了。
重点就是这个敬,就是你是不是真正的把你正在做的事情当作是个神圣的事情,就是我们的内心里面对我们做的事情具有神圣感,这点很重要。回到曾国藩的敬,他是出生于诗书世家,一直想要去科举,但是几度考科举,几度都失败, 每年考每年失败。总算有一年好不容易成功了,可以视为他生命的一次大转变。因为他脱离了一个最基层人民对他的判断决定命运的决定权,开始出现了一个从有更高一层的人对他的命运来进行判断而决定他的前途的时代了。
但是曾先生这种人是什么样的人呢?他的第一个特点他越在和普通人在一起的时候,可能普通人觉得这人也就那么回事。甚至是也就所谓基层科举考不上,在乡里,在县里也就是很普通学生,但是一旦到了省里头,这个人素质就不同了,立刻显出来,在省里面排到前几十名。在一个省里的人判断成为前几十名,说明在省内基本认同,但这个认同对他的评价是高,但还不够高。为什么不够高呢?当他跑到了北京考试的时候,他变成了全国的几十名, 最后送到最高的殿试时候,在皇上面前考试的时候,他被 考官们评为第三名。
被考官们评为第三名,到皇上一看这哪是第三名的素质呢?至少第二名。你看这个人是到最后证明和他同一届的所有人中当然没有一个人产生了像他这样自对晚清格局和对后世格局的影响,应该是同时代的人里面那绝对是第一名!
曾国藩从一个基层不受重视,越到高层,越在开阔的视野里面,他越强了呢?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又是如何养成的呢?后来他又如何变化的呢? 为什么说曾国藩是一个平衡高手?传奇人物王阳明对他又怎么样的影响?一生驰骋疆场的曾国藩为什么要求子孙弃武从文?
在科举过程中,很重要的是一个评价的问题?就是什么人来评价什么人?《老子》里说的什么是道,道这个东西,上士(第一等人)听了道后说“不得了,我马上就要去奉行”;第二种人听了,犹犹豫豫,又想干吧,又不想干;普通老百姓听了,非得哈哈大笑, 大笑而旋走,马上就得说:什么玩意?不笑不足以说它是道。
我们是说就像曾国藩,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乡村的时候,如果是面对普通群众,他说的很多话,大家给他的很多评价会哈哈大笑而旋走。但是如果你到了境界高,格局大的人,来看他说的话,马上会拍案惊奇,“哎呀,天呢,太对了,我怎么没想到呀?”
02
—
平衡高手
曾先生后来是做了如何打得丰功伟绩呢?他如何“牛”法?他最大的一个“牛”,就是搞平衡。他在很多很多东西事情之间平衡,在文武之间搞平衡,在精神和气象之间搞平衡,在传统和现实之间搞平衡,我们当然还有无数的平衡,综合来讲在阴阳之间搞平衡,在中和合之间搞平衡。
曾国藩很爱读史,一生立志于读历史,在那个时代读历史的人是很有眼光的人。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是在拼命读经书,那么他提出来读史很重要,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
曾先生发现读历史让他明白了一件事,凡是搞大赦的,基本上都是自己安慰自己, 觉得我干了件好事儿,但事实上是把坏人放到社会上。他说如果该抓,那为什么你还要放了呢?如果根本不该抓,要放的,那当年为什么要抓呢?所以大赦这个不是个好事,用法需严。确实曾先生在战争中有大量严格的方法。虽然说它自己做的事情是很武, 但是他实际上自己给自己后代的人说:我们是搞文的,而且自己一生非常以自己搞武为耻。
他给自己家人留下的教条中,第一条他说这个以后不许有人带兵打仗,带兵打仗这事儿成功又很难,失败很容易;遭人抱怨很难,报应很容易,所以他干脆要求他的所有后人要去读书,要去写诗,要学文。
还有一个比读书、写诗、科举、当官更重要的子孙不能丢的事情是什么?种地、种树、种草、干农活儿,和土地和天气进行交流。他说这一条是你宁可你最后不读书了,你也不要忘了种地种树种草和大自然沟通这一条。也就是说我们现代都是农三代,怎么重新作回农一代很重要!!!他实际上是要让自己的后代在和大自然、在和土地, 在和水、阳光、土壤这些之间发生一个直接的交流,从这些内容体验宇宙之大道。
03
—
文武平衡
曾国藩的第一个平衡 就是 在文武之间搞平衡。曾经镇压太平天国期间被老百姓称为“曾剃头”,曾杀了很多人,最后还成了文人。
曾先生有一个前辈,对他的影响很大很深。那就是王阳明,王阳明在明朝每代所有重要人物不是王阳明或者王阳明的徒弟,或者王阳明的徒弟的徒弟。换句话说明朝人,和后面的明朝人,如果没有碰到王阳明的思想,那你就无法成为一个时代的优秀分子。当然王阳明的思想也影响到了曾国藩先生,也就是宋明理学的影响。其实很大程度上从曾国藩身上可以看出王阳明的一个影子。
例如王阳明是一面平叛打仗,就是所谓山中杀贼,后院讲课。在后院正跟学生们讲课,讲如何大开心性之门,然后前面说又抓了一个俘虏去审判完之后,此人不可留,杀掉。杀完之后,回到后院接着讲,然后我们要静坐观心性。刚讲没两句,前面又报过来,前面又一个贼人又攻到哪里了,去处理文件,说派谁谁谁上去顶住,派谁谁谁上去截住。然后好了吧?好了。回来以后我们上课继续来写诗。那个其实不叫平衡,那个应该叫连接,这个平衡就是说同时一个天平的两方面,象文武在这里保持一个内心的平衡。
文章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