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贾宝玉

作者

归途如虹

《红楼梦》里,好几次写到贾宝玉打扮得像一个渔翁。

第四十五回里写到,“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林黛玉看见后就打趣他,说:“那里来的渔翁!”的确,贾宝玉这身打扮很容易让人想到张志和笔下那个“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世外闲人形象。

第四十九回里写到,“众丫鬟婆子见他披蓑戴笠而来”。结果,大家都打趣到,“我们才说正少一个渔翁,如今都全了”。

而贾宝玉在第五十回里和大家一起咏雪,也说到:“苇蓑犹泊钓”。咏雪和垂钓有什么关系呢?这不奇怪,因为柳宗元在《江雪》里写下过“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贾宝玉是用典。

当然,贾宝玉之所以会打扮得像个渔翁,是有原因的。首先,第四十九回里写到晚上在下雨,第五十回里写到白天在下雪。贾宝玉打扮得像个渔翁是为了避雨和避雪。

不过,贾宝玉打扮得像个渔翁,和贾宝玉的心境也有关。

薛宝钗打趣贾宝玉说他是一个“富贵闲人”。贾宝玉的确是一个“富贵闲人”。而且,他向往的也是与世无争,悠游自在的生活,就像是张志和笔下那个渔翁一样。说实话,张志和笔下那个渔翁与其说是真实的渔翁,倒不如说是词人内心的一种向往。张志和笔下的那个渔翁,是潇洒的,面对“斜风细雨”,他显得十分淡定从容。所以,张志和写这首词其实是表达自己一种淡泊名利,超然世外的心境,这和贾宝玉的心境是一样的。

而柳宗元笔下那个渔翁的形象就不是闲散的,而是孤独的。《江雪》这首诗其实可以看成一首藏头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笔下的渔翁完全是一种孤独心境的写照。而且不是一般的孤独,而是“千万孤独”。柳宗元因为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官,他在政治上遭遇了打击,心情低落。他觉得世人都无法理解自己,甚至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冰冷的,都没有生命力。

而贾宝玉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性格乖僻,不愿意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对于家族事务也丝毫不感兴趣。他把女儿看成是精神信仰。他只愿意做一个怜香惜玉的多情公子。可是,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他。他母亲把看看成是“混世魔王”,他父亲觉得他不争气,甚至觉得他会“杀君弑父”,贾母觉得他是投错胎了。唯一真正理解贾宝玉的,恐怕也就是林黛玉了。而林黛玉也会考虑贾府的经济问题,看得出贾府有“后手不接”的危机。可是贾宝玉却对此浑然不觉,甚至安慰林黛玉说,反正短不了你我的。可见,林黛玉和贾宝玉也不完全是一类人。连脂砚斋都不理解贾宝玉,觉得贾宝玉是一个难以形容的人。我们可以想象,贾宝玉的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是贾宝玉自己的选择,他如果愿意改变自己,他没有必要如此孤独。他就是不愿意改变自己,所以才如此孤独。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贾宝玉比喻为“独钓寒江雪”的渔翁。

说道渔翁形象,最经典的还是《楚辞》里那个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的渔父。他对屈原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其实,渔夫宣扬的就是一种和光同尘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不是和坏人同流合污,而是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但是屈原却拒绝选择这种态度,甚至以死殉国。贾宝玉对屈原这种行为其实是有所非议的,他不赞同“文死谏,武死战”的做法。因此,贾宝玉和那个渔父还是有点类似的。

《桃花源记》里也有一个渔翁。《桃花源记》开篇就是:“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正是这个渔翁发现了桃花源。可以说《桃花源记》表达的是陶渊明对理想世界的一种向往。这种理想世界就是老子笔下那个“小国寡民”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精神的避难所,但是在现实中不存在。而陶渊明可以说是贾宝玉的一个精神偶像。贾宝玉的读书态度像极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而他在《种菊》这首诗里写下的“好知井径绝尘埃”也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写下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陶渊明最经典的一个剪影了。

因此,“渔翁”是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形象。而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将贾宝玉形容为“渔翁”,也是非常符合贾宝玉的性情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