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吴秀明||伯母那些孝顺子孙(散文朗诵)

作者:吴秀明
主播:方育超
    主编:非  


清明回老家看望婆婆,她显得特别开心。事实上,婆婆对所有人都非常好,她的和善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我拿出专门带来的膝盖贴给她,她乐呵呵地收下,直说这个贴效果好,还说她除了年轻时劳累落下的老寒腿之外,其他都很好,让我不用挂念。
没有什么比老人身体健康更让我开心的了!婆媳俩家长里短胡侃一通,很温馨。
我想到住在她隔壁的伯母,便问:“伯母身体好些了吗?能出来走走吗?”
“哈,她现在都可以自己走到'油车’(村前的大路)啦!”婆婆笑得很陶醉,满脸皱纹开了花。
“她那些儿子呢?有没有时常过来看看她?”
“嗨,她儿子现在都对她很好,经常过来的:老大常年在外打工,一有回家就会过来看看她,给她一点钱;老二下海钓到什么好鱼就拿些来给她吃;老三更是一天好几趟地来,还有他媳妇、孩子,每天有空就来,陪她说说话……一家人现在很好的,很好的!”婆婆由衷的高兴。
伯母,是先生的伯母。我自结婚起,偶尔回先生老家,听到他们村的人对伯父伯母俩老的说词,总有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感觉。伯父伯母共育有三子一女。女孩,向来是要嫁出去的,而在三个儿子中,他们夫妻却只偏爱老三,很少管老大老二的。听说老大老二都是一结婚就让他们自己去过,连双碗筷都没分给他们。之后,夫妻俩就跟随老三一起生活,把所有的父慈母爱都倾注于老三身上,再后来,老三也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儿子、孙子……祖孙四代居住在老屋里,也算其乐融融。
伯母年轻时脾气较倔,后来,更是越来越逼,嘴巴不饶人,伯父虽一再隐忍,老夫妻也难免拌嘴几句。偶尔提到老大老二,总是满身火气,说生他们养他们那么大了,都在同个村子住着,竟然很少来过问他俩,来了净总是惹他俩生气,哎,咱俩咋这么苦命呀!
其实,老大老二都是明事理的人,虽然没读过几册书。我跟俩哥儿接触不多,但每次都能感受到他俩的真诚朴实,勤劳本分地为了生存而努力,为了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而奔波……我实在不明白,一个母亲,怎么会对自己儿子一家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却又希望儿子们能多孝顺她呢?
三个儿子中,老三文化最高,据说读到高中毕业。老三有很高的绘画天赋,但是,八十年代的闽南农村还是很穷困闭塞,老三文化成绩不大好,家里又没钱供他往绘画方面发展(他们压根儿不知道有“艺体生”这个词,农村学校的老师也没说过),于是,高考落榜,农门跳不出去,也不敢提复读,就出来生产队赚工分了。
分产责任制落实后,凭着艺术天赋,不甘现状的老三自学油漆涂料技术,还会雕梁刻瓦,开始往新生活方向奔去。再后来,自己承揽活儿,甚至组建小型工程队,钱包越来越鼓。
老三媳妇办起村里第一所(至今唯一一所)幼儿园,抽空干点农活。老三那初二就辍学的儿子也跟着他到工地去,不久娶了媳妇,没几年,儿子女儿都有了。老三不到五十岁就晋级爷爷啦。
日子在滋润地生长着。4年前,老三又在村边盖了一座新房子,住家、办园一体化,方便又实用。但伯母不想离开老屋,便一个人留在那儿,好在相隔不到200米。
老大老二两家依然以讨海为主业,兼顾打理一点自留地。这些年,党的富民政策惠及千家万户,尤其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遵纪守法牢记在心,孝顺老人蔚然成风。
每一个家庭成员,大大小小都有事忙,再也不用疲于奔波在一天三餐中,再也不会斤斤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日子变得丰盈,家庭生活有计划有步骤,每个月都有些许积蓄,积沙成塔,不断酝酿一个又一个新规划……正所谓“桃源至今不可得,自种桃花在堂前”。
每个人的气色好了,说话的语气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温柔宽容,尤其在对待伯母(伯父已在3年前过世)的态度上。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伯母那些儿子们开始对老人嘘寒问暖,开始关心老人有没有吃的?吃得好不好、合不合胃口?开始对老人的想法上心起来……伯母连做梦都在笑着呢。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好的家庭氛围能够提升整个家庭成员的幸福感,带给他们更大的生活动力和激情,由此又能再次促进家庭和睦,良性循环……汪曾祺说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就是这个意思吧。
“现在我们农民很幸福,不用交农业税,还能领到各种农业补贴,村里60岁以上老人,每个月还有60—120元的养老金呢……”坐在回城的车上,耳边一直回响着婆婆这些话,呵呵,今天收获不少。
生活总会有出人意料的小确幸明媚时光,明媚心情。知足,感恩,惜福,就会快乐。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吴秀明(笔名:子非鱼也、非鱼),中文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公众号“望安山文学”创办人、主编,已发表作品五十多万字;主编《望安山文学》文集一书。
主播简介:
方育超,毕业于福建省武夷学院英语本科,现任教于福建省云霄县竹港中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