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任县南路丝弦

南路丝弦 原名“弦索腔”,后逐步发展更新为“丝弦”,剧种起源于明末,因为最初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叫做“弦子”的小琵琶,故而得名。其声腔为明、清流行的燕赵小令,丝弦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曾遭禁演。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民间日渐发展,并形成了东、南、西、北、中五路流派。流行于邢台、邯郸一代的为南路丝弦。

抗日战争时期,南路丝弦传人田林增以戏班为掩护,为抗日战争作出了杰出贡献,掩护伤员,传递情报,成为了抗日流动联络站。田林增文武兼备,班中唱旦的小陈,唱腔圆润甜美,吐字清晰,扮相迷人,深受观众喜爱,被人们誉为(万人迷)。因后来被汉奸出卖,田林增在邯郸被日本人用刺刀挑死。后戏班被任县收编为“任县丝弦剧团”。吴修子任团长,王文科任政治团长兼指导员,这是剧团最为鼎盛时期,演员以朱永来,艺名“大花脸一声雷”,陈存芳“勇猛武生”,王庆和“活马武”还有南路丝弦第一代女演员李凤仙,人称“小秀”,谢坤来“二磨牙”为主演,后在太原演出召来丝弦第二代女演员,人称“山西四架鹰”,系:李凤英、李桂英、王玉英、马秀英,曾唱响天津、塘沽及燕赵大地。

解放后,任县成立了文工团,陈存芳等人加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任县文化馆丝弦剧团。多次排练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南路丝弦曲调婉转高昂,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称,学它没有几年的苦功夫,难登大雅之堂。”其中须生的“展功”、“髯口功”,花脸的“獠牙功”,小生的“翎子功”各具特色,而武生所用的刀枪剑戟都是用的真家伙,演出时更是令人惊心动魄。现在剧组常演的剧目有100多部,其中代表剧目《访昆山》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目前,南路丝弦的代表性传承人有:

王章全,男,任县东盟台村人,勇猛武生陈存芳关门弟子,曾受河北省二级导演李存武亲自传教指导。曾与南路丝弦名家马俊改、孟仁贵、李存武、贺文田同台演出,深受行家赞誉,被人们誉为南路丝弦“第一黑”。

陈秀枝,女,扮相英俊,艺术高超,被人们誉为“南路丝弦”一杆旗。受过地区导演王玉导演、省导演曹隋导演亲自指导。

李献雷,男,南路丝弦名家陈存芳亲传弟子,能演善打。老生,稳重有味;须生,飘逸潇洒;武生,能翻能打;又学会司鼓、板胡,在河北戏苑乡音做过专家评委。

2011年12月,南路丝弦列入任县第一批县级非遗名录;2016年3月,南路丝弦(任县丝弦)列入邢台市第五批市级非遗名录;2017年3月,南路丝弦(任县丝弦)列入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