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清供”
玩寿山石的朋友,大抵都对“岁朝清供”这一题材印象深刻。
这种自宋代以来依托于书斋清供文化发展起来的创作母题,到今天已然庞大而丰富,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极为常见,几乎覆盖了任何工艺美术领域。
“岁朝”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因其为一岁之朝,一月之朝,一日之朝,故又称为“三朝”。“清供”又称“清玩”,旧俗凡节日、祭祀等用清香鲜花、 清蔬等作为供品,后来发展为清玩,包括金石、书画、古器、盆景、供石等可供赏玩的文雅物品。
清代 董诰《仿钱选岁朝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张经 《岁朝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历朝历代的画作中,对于清供主题有各式各样的描绘。譬如陈栝的《平安瑞莲图》、原济的 《六君子图》和陈洪绶的《岁朝图》,都是以极为写实的表现了文人清雅崇古与安闲生活的绘制。
绘画之外,中国古代艺术中与清供相关的作品可谓俯首皆是,尤其在明清时代玉器、犀角、牙雕或竹、石雕刻中,往往作为创作的主体存在。
不过,不管载体如何变化,“清供”的内核,始终是中国人特有的趣味生活,所供之物没有高下之分,关键是那份包含文人味道的生命体验。
清乾隆 御制竹黄御制诗“九如灵芝”圆如意
香港苏富比2010年释出
清十八世纪 白玉佛手花插
佳士得香港2011年释出
如清代潘西风在笔筒上所刻的“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清供无一例外都是在文人书房中表达高雅气息与无限情思的器物,它们不仅仅是摆设,还被文人把玩于手中,对清供的鉴赏和收藏逐渐发展为文人忘怀世情,寻找山林之趣的一种补充方式。
现在来看,“清供”这一主题,既能够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占据了一壁江山,又能被用于犀角、田黄这类昂贵材质之上,就足见其在工艺美术中所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古代文人对“清供”之钟爱,何其深远,这也使明清年间清供题材进入正在崛起的寿山石雕中,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清嘉庆 寿山石佛手茎蔓纽“福绪祥源”玺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宫玺印之中,有一枚清嘉庆的“福绪祥源”玺,正是清代寿山石雕“清供”主题的典型作品。玺印以寿山石裁为方章,钮头以镂空与圆雕法刻出一枝佛手,枝叶扶疏,果实正是寿山石天然的浓黄色彩,饶有趣味。
这样的雕刻手法讲求精致繁丽,乃是清中晚期的审美趣味,至于所刻题材“佛手”,在明清尤其受到欢迎,无论是佛手还是以佛手为题的艺术品,都是书房案头极典雅的供物之一。
清 赵之琛篆 寿山石“金石千秋”章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相比较宫廷的华丽之风,另一种较为典型的清供主题寿山石雕,更加内敛随和,具有逸士情怀,成为清代文人的偏好。比如同样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枚寿山石“金石千秋”章,以浅浮雕在钮头之上刻出菊花两朵,刀法朴拙真挚,顿生清雅之趣。
此类更具书卷气和雕刻者真实人格情感的清供形制,在此后寿山石雕刻的发展中被不断挖掘,放大,在不断传承中,雕刻语言、形制,都更为成熟,而有独立之面目,至今仍为大家所热衷。
如今,打开朋友圈、走进拍卖场,可以看到寿山石雕有了清晰且丰富的风格。以印钮为例,大约可分为几条主线,其中有追溯明清,讲究皇家风范和气势磅礴者,也有喜好干净,追求“文人玩的那一套东西”,风格迥异,皆有大家。
林寿煁作 田黄石《梅竹双清》薄意摆件
林文举 荔枝洞石 红杏燕呢喃薄意方章
而“清供”这个类目下,本身有着足够多样的形态供雕刻者发挥:如梅兰竹菊、佛手、灵芝、博古一类原本的题材概念下,又发展出了新的支脉——从现实生活和书斋文化中衍生而来的场景,都可以被列入这一范畴,甚是有趣。
尽管灵感来源俯拾即是,但要刻得俗中见雅、平中寓奇却非易事。刻者既要掌握娴熟的刀法技巧,须具备鉴赏传统的精深修养,方能清供的高雅气息,反映其精神寄托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的清供作品之中,深谙“清供”要义、辨识度又数最高的,笔者以为当首推陈达。
陈达 田黄石 清平乐薄意章
陈达作 芙蓉晶石菊花薄意章
譬如他就曾刻过一枚寿山芙蓉石兰花薄意章,将兰花作伴的日常饮茶之景复刻与石头之上,石上无人,却人气无处不在,这种颇具想象力的构图,打破常规,确实能够使人眼前一亮。
陈达 芙蓉石 兰花薄意章
另一边作为跨界雕刻家,陈达可谓是桃李满门。学生中如林云曦、陈武等青年雕刻艺术家成长迅速,以至于今天人们在看到以这批年轻雕刻师“文人气”作品的崛起时,常常能感受到其雕刻手法、命题选择上自我观照的气息,这一现象的起源,正是由于陈达的环境影响。
陈武 结晶芙蓉石 佛手钮扁章
5.8×4.3×2.6cm
林云曦 汶洋石 兰花日字章
3.1×4.4×3.4cm
如今,看诗意与感触共存的“清供”主题寿山石雕之妙,妙在作品中“意在言外”、“言不尽意”、“藏而不露”等特点, 要求作品含蓄耐看,给观念留下想象的余地。 正如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所谓“岁朝清供”之作,本质应为“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林云曦 汶洋石 金菊贺岁摆件
9.2×5×3cm
正是因为“清供”这一主题的雕刻作品,始终具有的个人化、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雕刻里它特有的“雅”与其他类型的创作有所区别,独树一帜。
从这一点上看来,或许可解释为何随着时间流逝,它的创作者与受众群体始终不断增长,可以持续的打动不同时代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