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回纥两次抢劫洛阳,唐朝亲王、大将为何却旁观不动?
唐朝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安禄山在发动叛乱后,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先后攻下洛阳和长安,大半个北方都陷于叛军的铁骑下。
要不是张巡死死守住睢阳(今河南商丘,张巡事迹见睢阳保卫战),挡住叛军南下之路,南方估计也会陷入恐怖的战乱中。
不过,仅仅是北方被叛军搞得残破,就足够打击唐王朝了。
因为,当时全国的精华地区全在北方,全国大部分人口也基本集中在关中、中原、河北一带。
这些地方乱了,唐朝的税收、征兵、征粮等工作都大受影响,要想平叛,除了节衣缩食外,就需要借助外力。
在唐朝的周边,有很多外族臣服于唐朝,这是从唐太宗贞观时期到唐玄宗开元时期,唐朝军队用实力打出来的局面。
这些外族大多善于征战,又是唐朝名义上的臣子,有一部分跟随安禄山叛乱,还有一部分继续奉唐朝为主。
因此,唐朝就把目光瞧向了他们,唐肃宗李亨登基后,为应对叛乱,就提出了“借兵于外夷以张军势”的主张。
他的这个主张得到朝中、军中的认同和支持毫不费力,因为唐朝的军队中,本就有许多外族将领和士兵。
发动叛乱的安禄山就是外族人,曾长期镇守安西的高仙芝也是外族人,叛乱爆发后,唐玄宗派去守潼关的哥舒翰,同样是外族人,如此种种,在唐朝太平常了。
唐肃宗的这个想法,无非是让外族军队更加有组织、有规模的帮助唐朝征战罢了,只要钱给足就行。
但当时的唐朝又没有办法直接拿出钱,大部分地区都还在叛军手里,没有税收就没有钱,怎么办?
于是,唐朝想出的办法就是,允许外夷军队抢劫部分收复的城市,以此作为感谢他们出兵的报酬。
得到这个彩头的,是回纥人。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肃宗纳回纥公主为妃,又让长子李豫(即唐代宗,时为广平王,任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帅)跟回纥太子叶护结为异姓兄弟。
唐肃宗这么做,只是因为,回纥人让叶护带了四千多骑兵来帮助唐朝平叛,唐肃宗还承诺:“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当年一月,“安史之乱”的发起人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唐肃宗想借机收复失地,平定叛乱,回纥派兵前来,算是一大助力。
当然,唐肃宗及其子李豫,准备统帅回纥军队征战的郭子仪等唐军将领,都会默认让某些收复地给回纥军队抢劫,用以代替酬金。
至德二年九月,回纥军队帮助唐军于香积寺之战中大败叛军,联军一举收复西京长安。
进入长安后,回纥军队就准备收取报酬,也就是开抢,被随军的李豫阻止。
李豫给出的理由是,在长安开抢,消息传出去后,会让在洛阳的叛军、百姓、豪族死守洛阳,对收复洛阳不利,不如到了洛阳再抢。
于是,回纥军队没有抢长安。李豫的这一举动,也让他在长安乃至关中地区收获了不少民心,对他将来登基后稳固在关中的统治大有好处。
随后,唐军稍作休整,就向东京洛阳出发,在新店之战中,唐军和回纥联军,再次大败叛军,顺利收复了洛阳。
长安没抢成,在洛阳,李豫和郭子仪就不好再阻止回纥军队发财了。
于是,回纥军队开始在洛阳收取出兵的报酬,大肆抢劫了三天,《旧唐书·回纥传》中记载:
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广平王又赍之以锦罽宝贝,叶护大喜。
不久,唐肃宗回驾长安,叶护在洛阳抢够了,也带兵回到长安,被唐肃宗封为忠义王兼任司空,并又给了一份报酬:“赐锦绣缯彩金银器皿”。
第二年,为感谢回纥的帮助,以及继续拉拢回纥的需要,唐肃宗把亲生的女儿宁国公主送到回纥和亲。
宁国公主虽然当时已经是守寡之身(此前嫁了两任丈夫,都死了),但以皇帝亲女的身份去和亲(一般都是宗室女,如文成公主),还是足见唐肃宗对回纥的看重。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洛阳又陷入叛军之手,刚登基的唐代宗李豫派出雍王李适(即唐德宗)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带着唐军和回纥联军再次去收复洛阳。
虽然期间回纥因唐肃宗驾崩,以及叛军的勾搭,心态有所反复,但最终还是帮助唐军收复了洛阳。
不过这次,回纥军队抢得更厉害,不但抢了洛阳,还把周边的几个城市也都抢了,《旧唐书·回纥传》中记载:
初,回纥至东京,以贼平,恣行残忍,士女惧之,皆登圣善寺及白马寺二阁以避之。回纥纵火焚二阁,伤死者万计,累旬火焰不止......朔方军及郭英乂、鱼朝恩等军不能禁暴,与回纥纵掠坊市及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或有衣经者。
此时,唐朝需要回纥甚于回纥需要唐朝,对回纥的这些行为,也只能视而不见。
后遗症当然有,唐朝无法约束外族军队,且回纥军队几次抢洛阳发了大财的事,不可避免地对周边各族产生了影响。
此后不到两年间,吐蕃人杀出高原,一度占据长安,外族将领仆固怀恩也带着吐蕃人、回纥人叛唐,等等一切,大概都是唐军无法约束回纥军队带来的后遗症。
参考文献:《旧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