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鸣犊街道强(家)坡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地处浐河东岸,白鹿原畔。半引公路沿村而过。4个村民小组,326户,1305人,耕地1300余亩。属半塬半川的阶梯分布,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等。由于河道挖沙取石,河床下降,水位降低,已无人再种水稻,养鱼业方兴未艾。
(长水校尉:官名。汉武帝置。八校尉之一,掌屯于长水与宣曲的骑兵,秩比二千石。所属有丞及司马、胡骑司马各一人。 长水,关中河名;宣曲亦河名。东汉时属北军中侯,校尉秩为比二千石。)
据《咸宁县志》记载,清初已有此村,以姓氏得名。地处长水(汉代称荆谷及以上浐水为长水,驻长水校尉),为古羌族聚居地。强姓先祖由山西强家沟西行入潼关,沿渭水徒步至西安以东白鹿原下,浐河之滨,依坡崖挖窑洞定居,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
故于清康熙年间定村名强家坡村。强姓居多,其次为李姓。
相传有同胞强姓兄弟初涉强家坡时,育有四个儿子,依村中间的自然沟壑为界,兄居南,弟居北。经过数载的艰苦耕作,使原本荒芜的沟坡成为了美丽的田园。有一年秋季,阴雨连绵,从塬上顺流而下的巨大泥石流顷刻冲毁了强氏家族修筑的梯田,巨大的泥石流形成了关沟。清朝顺治年间,强氏家族在族长的组织下,齐心协力在关沟南崖挖高窑20余孔,挖地道十多处,并利用地形、地势修筑有30多米高的土寨,以防御八旗人骚扰,至今土寨还完好无缺,古树参天。
强氏祖辈有着较高的孔孟礼教素质和人伦理念,至今辈分还依尧、学、志、宏、庭、文、生、万、福、茂字排列而取大名。家族在居住时,曾按辈分远近居住在不同的方位。有陈家凹、黄家崖、水压沟、买主下、高场、下场、十字。
强氏家族有着浓厚的宗教理念。清朝顺治年间在关沟北崖挖窑洞供奉神位,康熙年间在村中央修筑寺庙供奉土地神位。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为古庙会日。
金熙宗(完颜覃)皇统三年(1143)七月,岱峪河、库峪河因暴雨同时发大水,马莲滩村由于水灾,数百人遇难,幸存者中部分李姓人家搬迁于坡势比较高的北坡,与强姓人家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坡地、河川。
村民尊师重教,苦力耕读,有许多读书人功成名就。清末科举选才,先后有两人应试,强姓家族中有一人考中进士,后任宁夏固原县令;李姓家族中有一人考中进士,在朝为官。新中国成立以来,名人辈出,曾任葛洲坝水电站副总工程师、现任清华大学水电系教授的强茂山,还有曾经留学过两个国家、现任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副总工程师的强辉。
(强茂山)
昔日以做豆腐而闻名一时,在浐河两岸、东西两塬方圆几十里独一无二,制作艺料考究,外表看起来洁白、细嫩,吃起来可口香甜。原料来源于白鹿原,水源来源于300米以下的古泉。有云“有女别嫁强家坡,家家有个豆腐锅”,说明制作豆腐过程的艰苦和辛劳。
1947年曾驻扎过胡宗南的嫡系部队。
改革开放初,该村的粮食生意红火了一时,在西安、蓝田、户县、临潼方圆数百里的平原、大川,走街串巷,开着农用三轮车做粮食生意。当时看到换粮食的人大家都会说:“这是马兴强家坡村的人。”生意做大的村民在西安开了粮油站。
改革开放以来,由塬坡窑洞到坡底土木结构的砖瓦房,再到现在砖混结构的小洋楼。过去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全长3000多米、宽5米的双车道水泥道路。2009年在北坡建起了全村人畜饮水工程。2011年,修建公共服务中心楼18间,全民健身广场2300多平方米。安装路灯,重点路段架设摄像头。林木围村,笔直的进村大道两旁栽种着各种风景树。
(肖养红)
目前村中鸡存栏三万余只,猪千余头。在半引路以西占地105亩、投资数千万元的强家坡养殖基地,建成后将成为长安地区最大的养殖基地。村老年活动中心已投入使用,在新的村委会对面有鸣犊中心幼儿园,投资30余万元建成社区卫生室,在文化广场南边打造商业圈。随着浐灞生态开发区的南进,航天产业园的东扩,白鹿原文化的引领,半引大道的扩建,强家坡村像一颗美丽的明珠镶嵌在长安区的东部。
鸣犊街道,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地处长安区东北部。东邻炮里街道和魏寨街道,南靠引镇街道和蓝田县史家寨镇,西连大兆街道,北接灞桥区狄寨街道,总面积43.5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鸣犊街道下辖18个村(居),其中:1个社区、17个行政村 。2011年,鸣犊街道总人口38958人,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900万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2亿元,各类存款余额3.8亿元。
北宋、元、明记为鸣犊镇。
清设鸣犊仓。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曾设鸣犊区、镇、乡、联保等。
1949年,设鸣犊区鸣犊镇。
1951年,为鸣犊乡。
1958年,成立鸣犊公社。
1966年,改名东风公社。
1972年,恢复原名。
1984年,改设乡。
2001年1月,将马兴乡并入鸣犊镇。
2008年5月,撤镇设立鸣犊街道。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