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差一步就到大许家,手下军长拒绝撤退,黄百韬只好死守碾庄

淮海战役开始之前,国军也在准备徐蚌会战计划。

徐蚌会战的计划是杜聿明在1948年初就已经提出的,就是放弃陇海路,将沿线的机动兵力全部集中到徐州附近,依托徐州到蚌埠的铁路进行补给,再加上徐州的永备国防工事,让解放军来攻,等到解放军攻击顿挫,再展开反击。

济南战役结束后,津浦路被切断,山东全境解放,华野全面威胁陇海路沿线的国军各集团。按照粟裕的计划,首选的打击目标,就是在豫东战役中增援积极的黄百韬兵团,因为这时候黄百韬兵团驻地在新安镇,处在陇海路沿线国军的头部位置。

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粟裕提出的小淮海战役的计划。这个计划以消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收复淮阴、淮安地区,但还不是进行战略决战的计划。但在和中央电报往返,商量下一步作战计划的时候,国军这边也开始调动了,全线向徐州方向撤退。

国军之前是一字长蛇阵,让中央和粟裕很犯难,到底是先打头部的黄百韬呢,还是先打尾巴上的孙元良呢?结果国军自己先动起来了,开始进行战略收缩,于是粟裕和中央迅速决定,直接打黄百韬兵团。淮海战役就这么戏剧化的开始了。

黄百韬兵团在东边,如果按照南京统帅部确定的作战计划,直接撤退,其实是没有问题的,但这时候临时给他派了个任务,等一下在海州的44军,带着44军一起撤退。原计划44军是要走海路南撤的,这时候突然变了,跟着黄百韬兵团撤退,并且计划到徐州之后交给邱清泉兵团。

这一来,黄百韬兵团除了他自己的25军,100军,加上战前编入的63军和64军,就一下子达到了五个军,看起来人数不少,算得上兵强马壮,人多势众。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各军驻地分散,所以无法统一行动。

黄百韬先等着44军,然后让25军掩护44军撤退,最后变成了25军断后,另外的63军接到命令之后,还没来得及行动,就被华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黄百韬此时想让他身后的李弥兵团暂缓撤退,等一等他的兵团,但李弥表示拒绝,上面有命令,我不能违反啊!

黄百韬倒是不含糊,这时候也顾不上63军了,只能带着其他四个军撤退。25军掩护,64军先渡过运河占领阵地,44军在64军之后渡河,100军周知道表示来不及了,他要单独行动,于是另外找地方渡河,也被华野追上一顿揍,损失严重。

这样算下来,渡过运河之后,黄百韬兵团的五个军,一个军被全歼,25军和100军被打残,44军拖后腿,战斗力弱,剩下能靠得住的部队,就只有刘镇湘的64军了。黄百韬要求继续向徐州方向撤退,但刘镇湘坚决不肯,要求就在这里决战,不必走来走去。

说起刘镇湘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说到“小煤山大捷”,估计知道的人就比较多了,其中挑头打架的就是刘镇湘。刘镇湘穿起将官礼服,表示就在碾庄和解放军决一死战,杀身成仁。刘镇湘话说得慷慨激昂,黄百韬也没办法,只好命令部队,就地建立防御阵地。

实际上,刘镇湘并不是真打算杀身成仁,报效党国。作为广东人,他对南京政权的忠诚度没那么高,没有这个必要去送死。他拒绝继续撤退,只是因为他听说,撤退到大许家之后,给他分配的防御阵地有个土山,相传是当年关二爷被迫降曹的地方,他觉得不吉利。

而且,这时候黄百韬兵团其他部队都已经残破不全,战斗力不完整,只有64军完整地撤下来了,如果要撤退,那么最有可能被留在后面断后的,也有可能是他。而且,国军运动中被包围,更容易全军崩溃,不如就地坚守待援,活下来的希望还大一点。

华野这边一听黄百韬兵团度过运河之后并没有继续撤退,而是在碾庄地区就地组织防御,大喜过望,粟裕马上调整部署,只留下叶飞的一纵继续歼灭63军,其他部队都赶过去包围黄百韬兵团去了,黄百韬兵团残部大约七万人,就这样死死的被包围在了碾庄。

直到最后被全歼,也没等来国军的援兵。刘镇湘也并没有杀身成仁,反而是黄百韬一个杂牌出身的将领,真的报效党国了。只是这次他连写遗书都没来得及写,只有他身边的副官帮他留下了著名的三个后悔。

缅甸蒋介石上线了?

从姜昆冯巩到郭德纲岳云鹏,社会主义文艺传统落幕

宋朝宫斗奇案“狸猫换太子”,其实是“借腹生子”,这才是真爱

《山海情》,太真实了?太理想了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为什么不回援东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