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高手的套路
都说才思枯竭就是江郎才尽,看完历史上真实的江郎就知道,所谓的江郎才尽,其实是满满的套路。
江郎才尽的故事说的是: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了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有着极高的好评。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的好了,而且退步不少, 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有时想了好久依然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停船在禅林寺的河边,梦见有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此后,他的文章便不精彩了。
又有人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是东晋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顺手从怀中取出一支五色笔还给他,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好的文章了。
从这些各种版本传说中可以看出,江郎才尽的原因是因为他在梦中,被人把才华取走了,没有才华了,就写不出好文章,好辞赋了。可是我们看看真实的江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能推断出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才尽”了!
江淹自幼家贫,但是他聪明好学,六岁就可以赋诗,13岁时丧父,只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曾经砍柴养活自己和母亲,可谓是早年尝尽了人间的辛酸苦楚。
二十多岁时步入仕途,成了建平王刘景素的幕僚,本来想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可惜天意弄人,他的朋友广陵县令郭彦文因文章获罪,江淹受到牵连入狱。好在他文采过人,在狱中写了一篇《旨建平王书》文采激扬、情真意切,建平王刘景素看后深受感动,下令无罪释放。可是好景不长,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多次劝谏,刘景素不但不纳,反而很气愤,将江淹贬为建安吴兴县令,他的许多作品都写于这段被贬的时间。
因为郭彦文的文章牵连他入狱,以及这段政治生涯的失意,让他唔出来了为官的真谛,所以有了弃笔的想法,才借梦罢笔。江淹弃笔之后,真的才尽了吗?恰恰是弃笔之后的后半生,体现了他超凡的智慧,他把所有令人惊叹的文采,都转化成了乱世求生的政治智慧。
齐东昏侯永元年,崔慧景造反,叛军围困京城,一时间人心惶惶,士族官僚纷纷投身叛军门下。只有江淹称病不出,结果催慧景失败。因为此事,众人对江淹的明智佩服的五体投地。
后来,萧衍又率兵起事,士族们有了前车之鉴,人人安之如素,静观时变,而江淹这次却脱掉原来的官服投奔萧衍去了。不出江淹所料,萧衍获胜称帝即梁武帝,江淹获得梁武帝重用,官至尚书左丞,权倾朝野。就在这儿一静一动之间,江郎显示了江淹过人的政治智慧和聪明才智,这显然不是“江郎才尽”了,而是把才华用在了官场。
梁武帝萧衍对他很是欣赏, 江淹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江淹晚年侍奉梁武帝,文采不敢凌驾于帝王之上,罢笔可以避开政治漩涡,明哲保身, 即博得君王的欢心,又能够苟全性命于乱世。
江淹生于南朝宋末,死在梁初,享年62岁。他的一生历经了大起大落,人世沧桑。从一个砍柴求生的孩子,到最后被封为醴陵侯。前半生尝尽人间疾苦,后半生不愿再重蹈覆辙,他放弃了才华,投身官场,换来了后半生的平安度日。
他早期的作品《恨赋》、《别赋》乃千古绝唱:“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他的作品被后世文人传承借鉴,但他“江郎才尽”又为世人惋惜、调侃。但纵观其一生,他历经了南朝的宋、齐、梁三代,在政权频繁更替的朝代能生存下来何其困难,“弃笔”也许是他苟活于乱世的明哲保身之举。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江淹的“江郎才尽”现在看来,他并不是真正的才尽,只不过是在那个乱世,换一种生存方式罢了。看千古文人,有几个又能善始善终,相比之下江郎真是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