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求医记
兮兮和亦亦病了。
反反复复烧了一夜,一遍一遍物理降温,一点一点吸管喂水,三四点钟的夜里,时间好像静止了,一分一秒,甚至是一吸一呼都清楚明了,唯有小夜灯黄晕的光圈透出一丝疲惫。无奈,最终还是靠着几滴布洛芬稍稍缓解了蒸腾的热气,也迷迷糊糊地让一家人睡了过去。终究还是不踏实,没过多久就还是要摸摸额头,量量体温,终于熬到早晨,情况依然不太乐观,没犹豫,虽有满心的不愿意,也只好乖乖去了最不想去的儿童医院。
虽然事先给朋友打了电话询问,却还是没料到儿科医生的诊室里早已经水泄不通,大人孩子塞的满满的,黑压压的人群里坐着一位身着白衣带着蓝色医用口罩的大夫,远远的看不出年纪。
想拉关系套近乎抄小路插队是没有可能的,更何况看着满屋子的人眼巴巴等着也怎么都厚不起脸皮来挤进去先问病情。二话没说,赶忙挤进去在大夫的记录本上登记好基本信息,却也眼看着自己的名字已经写在那一页的最后一个,而分明大夫刚刚叫的名字还在上头几行,说实话,心已经凉了半截。
没办法,等,只能等着。
我跟祖之抱起孩子找到一个相对宽松的地方,俩宝贝似乎已然感觉到了人头攒动的压迫感,有点不耐烦。这个小小的诊室里夹杂着孩子们的哭声,咳嗽声,大夫询问声,偶有大人的吵闹声,而那些流感、肺炎的致病菌也顺势在肆意妄为地四处游走。
心底里升腾起一股脑儿的烦闷,无处释放。眼看着一个又一个抱着孩子进进出出,心里着急万分却又无可奈何。孩子们最喜欢察言观色,也许是感觉到我的烦躁,怀里早已经晕乎乎闭眼睛的兮兮看着我,也一脸胆怯。
“你听好啊,这个药一次半袋,一天三次……”“来,宝贝,张开嘴,乖……”“孩子流感可能性大,去化验一下血吧?你看呢?”……
耳朵里不停地传出大夫跟眼前来来往往的人的对话。不自觉的抻直了脖子朝窗户边的座位上看过去。心想着这位大夫应该人很和蔼,医术该也是不差的。虽挤着看不大清楚却已经充满了期待却又无比担忧,眼看着时间就要到了十二点,真怕……
终于在11:40的时候,叫到了我们的名字。坐在大夫身边,听着她的轻声细语,按指挥行事。这才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她:岁月早已经在眼角留下痕迹,年纪应该不小,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口罩遮着半张脸,却也能从抬起的笑肌里看到她的笑容。额头上密密岑岑的汗当然来不及擦,戴着听诊器的她认真严谨。仔细问过孩子的症状过后,大致做了病情分析后开单化验,井井有条。我们刚刚挪开位置,立刻就有人围了过去。化验完毕将近12点,急匆匆赶过去,诊室里依旧围着不少人,大夫依旧认真地检查,诊断。
这一上午络绎不绝也该有百十来号病人,小到刚刚出生十天,大到十几岁的孩子,无论是谁,她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无论对谁都没有厉声呵斥没有冷眼相待,突然油然而生出一股温暖来。
我想,每一个像我一样带着生病的孩子前来寻医问药的家长们都是心急如焚的,都是想极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尽快脱离“苦海”的,我们着急,我们害怕,我们恨不得把所有的病痛都揽在自己身上,我们一心想着找到医生迅速麻溜地给我们检查好开好药万事大吉。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为我们望闻问切的大夫也许今天一早来了连早饭还来不及吃,甚至一上午连厕所都来不及上,甚至他今天也有很多烦心的事情扰乱心情。我们常常忽略:如果今天换成是我们在同样的位置上会不会做的像眼前的大夫一样。
医者仁心。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想起近几年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总有新闻爆出让人为之痛心的消息,仔细想想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总也习惯性的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评价衡量他人的作为,我们总是自私的认为所有人都应该都理所应当的为我们个人解决问题,我们要求医生的,一定是:只准成功不能失败。一旦不能达成心中的满意,就自以为是地把那些极个别缺少医德的人的品行当做所有医者的常态,满眼满心的“仇恨”蒙蔽了双眼,我们总狭隘地认为这个医生一定不想尽心,没有尽力。
不知为何,突然觉得老师和医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一样的位置尴尬,一样的受人诟病,一样的不被人理解,一样的无可奈何,又是那么一样的默默无闻的做事,一样的期待用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康复,一样的期待着自己能够妙手回春,甚至把这些看作是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即便总有误解如此,依旧还有很多人在如此“夹缝”中修炼着自己,无私奉献着自己。
其实,多一份换位思考你就能理解他人的感受,多一份包容体谅你就能更懂得感恩别人的付出啊。
愿你我都能学会感恩身边那些默默无闻付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