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绘图本7
玉山·西王母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西王母是中国古代居住在西部地区的著名部落首领兼巫师。此处的西王母,头上戴着辟邪物或象征着权力和法力的装饰物,满头的头发蓬松、随意地披下来,身着豹尾服,嘴里镶着老虎的牙齿或者佩戴着虎牙项链,拉长了声调一边唱着一边诉说着什么事情。她的职责是预警天灾和惩戒那些触怒天意天威的人,从而成为秋冬肃杀之神的代言人。西王母有两个助手,其中狡能够预报丰收,胜遇可以预报水灾。而这些都是农业社会关心的事情,似乎表明西王母部落已经进入了农业社会。
轩辕丘·积石山·长留山·少昊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
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
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
积石山的石门,可能类似都江堰水利分流工程所筑造的石头坝;所谓积石山万物皆有,表明那里是远近闻名的物产集散地。长留山可能即今日的贺兰山,这里走兽的尾巴都有花纹,飞禽的头部都有花纹。在五行中,西方属白,因此五帝之一的少昊又被称为白帝(或指太白金星)。员神磈氏即少昊,他的职责是观测日光倒影以确定时节。少昊员神磈氏与太昊伏羲氏当有某种血缘或文化渊源关系,后来少昊迁徙到山东曲阜,太昊从甘肃天水迁徙到河南淮阳。
郯子称“大皡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又称“我高祖少皡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由于大皡与少皡彼此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均以“皡”为名,因此“龙凤呈祥”的说法,可以追溯到大皡与少皡的和睦相处关系。
章莪山·毕方
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
经文“所为甚怪”,按前后文意,似应在“其名曰狰”之后,是说狰这种动物的行为怪异。《海外南经》、《海内西经》亦有毕方鸟的记载,其地理方位亦在昆仑附近。关于毕方鸟的叫声“毕方”,袁珂先生敏锐地指出此乃竹木燃烧时所发出的噼啪声响,并据此认为毕方鸟即火老鸦,良有理也。今日贺兰山有一种珍禽蓝马鸡,它的叫声“格拉”粗厉而短促,翅短不能远飞,翎羽长而艳丽,或许即毕方鸟的原形。毕方鸟又可能是古代消防队员的标志性装束,一旦发生火灾,它们要及时行动,并大声模仿竹木燃烧的噼啪声以示警(昆仑帝都“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表明当时用火煮食、取暖、照明、加工的规模相当大,因此需要有消防工作)。与此同时,五尾一角的狰“其音如击石”,恐怕也不是自然界的动物,而是掌管打火石的人所特有的一种身份装束。
阴山·天狗
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蕃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此处天狗,当是由主人驯养的战斗犬,当然不排除它同时有家犬、猎犬、牧羊犬的职能。犬类是由狼驯化而成的,这是一种双向选择的结果。由于人类有智慧、有工具、有武器、有住宅、有食物、有火,因此人类也就成为动物世界无可置疑的主宰。强大的人类的出现,迫使其他动物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向人类靠近,二是远离人类。向人类靠拢的食草类动物逐渐变成了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只有老鼠除外;而向人类靠拢的食肉类动物则比较少,只有狼和猫两种,这些狼逐渐被驯化成为忠于主人的狗,而家猫的价值就是捕鼠。
符惕山·江疑
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其上多棕楠,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
符惕山多棕树、楠树,而且多云雨,似乎更像是南方的气候和景观,与西次三经所记述的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不相符合。
三危山·三青鸟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傲,是食人。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其名曰鸱。
在《五藏山经》中,凡称某某“居之”,掌管“某某”通常都指人神或部落首领。而在古史传说中,三青鸟的主职是为西王母取食,类似昆仑丘的鹑鸟为黄帝管理器物。也就是说,三青鸟是一个部落或氏族的名称,该氏族归西王母管辖,其名称可能与当地有一种“一首而三身”的鸱鸟有关。鸱即猫头鹰。傲的形貌很像是一万年前灭绝的披毛犀,仅身体毛色不同。
騩山·耆童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
耆即年老之意,因此耆童又名老童,系颛顼之子,其后裔以“老”为姓氏。该氏族或家族可能擅长音律并长寿,年老时仍然面若童子,故而得此名称。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聃,应即老童的后代。所谓“其上多玉而无石”、“其下多积蛇”,似暗示騩山乃一处祭坛,它由玉石筑成,玉石上雕刻绘有众蛇图案(也可能是以蛇为祭品)。所谓“其音常如钟磬”,当是在祭坛上演奏巫术祭祀乐曲,老童正在慷慨激昂地演讲。
天山·帝江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此处天山,位于今日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东段。英水流入的汤谷,位于今日的哈密盆地或吐鲁番盆地,这里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七月平均温度为32.7摄氏度,有记录的极端最高气温达49.6度;在阳光的直射下,当地水淖里的水温可以上升到烫手的程度,称为“汤谷”不为过也。
毕沅注称:“《春秋传》云:'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浑沌。’此云帝江,犹言帝江氏子也。”《庄子·应帝王》称:“中央之帝为浑沌。”《左传·文公十八年》杜预注谓:“帝鸿,黄帝。”袁珂注谓:“此经帝江即帝鸿亦即黄帝也。”不过,帝江也不一定就是黄帝,他可能是另外一位先帝。那么,为什么帝江会有如此尊容呢?其实,这里描述的是帝江坐在车帐之中欣赏歌舞的场景,所谓“状如黄囊”是指帐篷(蒙古包),“六足四翼”是指车轮和拉车的马,颇似吉普赛人的大篷车,帝江坐在车帐里别人当然看不清他的面目了。
泑山·蓐收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
我国古史传说中,蓐收是西方之神。此处神红光即蓐收,他负责观测日落的时间和方位,以预报季节。在北半球,太阳只有在春分和秋分时才从正东升起、在正西落下,当太阳升起或落下的方位越来越偏北则表示夏季来临,反之则表示冬季来临。所谓“其气员”,疑即佛光现象,古代巫师有责任观测奇异现象并给予解释。“婴短之玉”的短字或谓“脰”之误,指颈饰之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