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七言绝句《泛海》
王阳明一首七言绝句,贯穿古今,荣辱不惊,不愧为千古圣人! 宸峨社会关注2021-04-22 17:49大图模式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能被称为圣人,便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人们对圣人水平的要求标准很高,不仅要做人行为端正,还要有好的品德,更要有坚定的信念,所持有的正统思想要超乎常人很多,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对世人甚至整个国家产生有利影响,这样的人方为圣人。
大图模式图片来源于网络:王阳明大家都知道明朝为朝廷选取人才的办法就是科举考试,在弘治十二年的会考中,明朝的课场上迎来了两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其中一个是唐伯虎,另一个就是王阳明。 在这次考试中,唐伯虎却遭遇了不平之事,虽然有着满腹诗书才华,却在考试的时候因为名声在外被嫉妒,传出了他通过贿赂买通了考官,获得试题,出现了作弊的行为,为此被捕入狱。 虽然后来以一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被打五十大板后放了出来,但是唐伯虎这一生再也没有科考的机会了,而在古代,读书学子唯一的出路就是中举入仕,只有这样才能有前途,才能获得官职,当官后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理想与抱负。 所以经此一事,唐伯虎对自己的人生遭遇非常激愤,从此便将一腔热情投入到艺术绘画当中,因此大家对唐伯虎最高的评价,就是他出神入化的画作。王阳明的科举之路一开始也没有那么顺畅,但是却没有唐伯虎那样倒霉,并且王阳明的父亲就曾经中过状元,文采非常好,他家里的学习氛围很浓,而王阳明之前的两次考试却接连失利,为此很多人安慰他,对此王阳明表示不以为然。
大图模式图片:学子参考科举考试剧照曾经在王阳明年幼的时候,便对自己的老师提出疑问,他向老师询问天下第一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也是想知道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老师听到他的问题后回答他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科考。终于王阳明通过努力,他考中了进士,就这样他终于成为了朝廷中的官员,然而当时的明朝宦官当道,朝中局面乌烟瘴气,非常混乱,尤其是太监刘瑾祸乱朝纲,为此不少文官向皇帝进言,希望加以制约,然而很多有名的文官因为直面弹劾刘瑾,最终都被刘瑾抓了起来。 在来到钱塘江边后,王阳明眼看自己就要葬身于此,悲痛不平的他却急中生智,做成自己假死的样子,当杀手来到江边看到他的鞋子后,以为他已经投江自尽,才停止了刺杀一事。 然而躲过追杀之后,王阳明则上了一艘商船,在江面上飘荡,从浙江到福建的水路上,经历了商船迷航,又遇到了恶劣的天气,狂涛巨浪险些将商船摧毁,经历了这些的王阳明,可以说面对了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 在平安着陆之后,他便写下了一首诗,从这首诗中他抒发了自己心中所想,而且劫后余生的他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并且为自己规划了新的人生目标。 《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大图模式这首诗表明虽然人生要经历一些艰难险阻,但是这些他都不放在心上,万物虽然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不过就像浮云一般,只是过眼烟云,何必太过执着,即便是狂风怒吼,巨浪翻天,只要自己保持内心平静,这又算得了什么?自己乘着天地正气,敢接受敢面对一切困难险阻带来的挑战。王阳明觉得,只有自己对万物皆有一颗安然平淡的心态,一切都如同梦幻一般,后来凭借着自己创立的阳明心学,王阳明让无数人的心灵得到了救赎,打破了之前一些思想对人性的钳制,而在面对艰难困苦的时候,更要有种心不为所动的魄力。
大图模式这首《泛海》创作完之后,他毅然决然的踏上被贬龙场驿的道路,那个时候的贵州非常荒芜,当地的百姓生活困苦不安定,来到这贫瘠地方上任的王阳明,对朝廷跟皇帝并没有抱怨之心,而是依旧为朝廷和人民做该做的事情,并且时时为朝廷命运担忧。 而且王阳明还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他认为人的一生中,首先要对自己定好位,找到自己的本心,只有自己无所畏惧,就敢面对任何事情,最终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价值,并实现它。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泛海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B 添加义项?所属类别 :其他《泛海》是明代中期大儒王守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人世一切的艰难挫折,诗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万物的变化只不过如同浮云掠过太空一样,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尽管这海上风云变色、巨浪滔天,只要我心不为所动,这大浪又算得了什么?充分表现了王守仁坚毅无畏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王守仁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能达到心灵的纯明境界。基本信息作品名称泛海创作年代明代作品出处《王阳明全集》文学体裁七言绝句作者王守仁目录1作品原文2注释译文3创作背景4作品鉴赏5作者简介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泛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①。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作品注释①飞锡:锡杖,即和尚的禅杖。多指和尚云游,作者借此表达他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飞锡是讲智者大师的典故,大师到了天台山,在两山之间,将锡杖一丢,就乘锡杖而飞过。天风:天地之正气的意思。折叠作品译文一切艰难险阻,在我看起来,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云,不应停滞于心中,而天空的颜色,是洁净湛蓝的。夜深人静时,我思考着国家的命运,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尽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涛一般。我将乘天地之正气,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艰难险阻的挑战。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王阳明当时受奸臣刘瑾迫害,要追杀他。他那时正在学天台宗的禅,他逃到一处躲起来,故意留下一对鞋在水边,追杀他的人以为他投水了。这时他心中平静,看空了生死,这首诗的气派极大。飞锡是讲智者大师的典故,大师到了天台山,在两山之间,将锡杖一丢,就乘锡杖而飞过。公元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王守仁在仕途上遇到了一次严重的挫折。当时皇帝朱厚照昏庸无道,朝中宦官刘瑾专权,戴铣、薄彦微等官员上疏劝谏,惹恼了刘瑾,立即下令逮捕戴、薄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仗义执言。结果也被刘瑾廷杖四十,投入大牢,还将王守仁罚跪于金水桥南,随后谪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如此,刘瑾还不肯罢休,派人暗中跟踪王守仁,准备路中进行暗杀。王守仁急中生智,做出投江自杀的假象,并题下绝命诗一首,骗过了尾随的杀手,搭上了前往福建的商船。不料,当他坐船行于海上,却遇上大风暴,船只几乎倾覆。王守仁此时却毫不畏惧地坐在船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泛海》。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泛海》这首诗意态潇洒,有一股正义的豪情,表达了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他主张的"心学"和开创的阳明学派在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王阳明的学说打破了当时理学家们对于"人"的钳制,解放了一大批人的心灵世界,渐渐成为思想界的一种风尚。诗歌头两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原"说明人世一切的艰难挫折,诗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万物的变化只不过如同浮云掠过太空一样,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尽管这海上风云变色、巨浪滔天,只要我心不为所动,这大浪又算得了什么?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王守仁坚毅无畏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王守仁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能达到心灵的纯明境界。在诗歌的三、四两句中,诗人更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心中此时的感受:"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说在这"静谧"而辽阔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着锡杖(高僧手持的一种法器),驾着天风,在月光下飞越"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命悬一线的惊险航程,在诗人笔下竟成了如此富有诗意的一次旅行。说到"静"字,还有一个故事:唐代禅宗高僧惠能有一次听两人辩论说风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惠能却说,都不是,是你们的心在动。王守仁的"心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从《泛海》的创作背景看,《泛海》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洒脱的心胸和强烈的自信,以及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哲理。章太炎评价王阳明心学时曾说过四个字"自尊无畏",这四字从《泛海》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军事家。
王守仁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