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丁小佳:听课促进反思,团队引领成长——听邹杰峰老师《登勃朗峰》有感

听课促进反思,团队引领成长——听邹杰峰老师《登勃朗峰》有感

中山市第一中学铁城中学/丁小佳

今天和课题组的老师们前往民众中学,听邹杰峰老师一堂非常精彩的课《探寻文字背后的“秘妙”——<登勃朗峰》赏析》。在这堂课前,邹老师让学生模仿语文书上的批注针对自己的疑惑处和所得处作批注,并提出自己质疑的问题,教师搜集学生比较普遍的存疑点后,确定三个教学目标——体验人物个性,感受马克吐温式的幽默;品析文章的借景抒情,感受作者的生活态度;感悟文章精妙的结构,领略别样的“游记”风格。

在课堂教学主体部分,邹老师通过任务方式展开教学环节。这节课落实了两个任务,一是体验人物个性,感受马克吐温式的幽默。这是文章后半部分内容,运用的是“小说笔法”叙述了奇人奇事,是这篇笔记小说最具匠心的地方,邹老师抓住人物语言让学生反复揣摩人物语气读出马式幽默,提供支架,用填空式让学生感知人物描写方式及人物形象,二是品析文中的借景抒情语句,感受作者的生活态度。首先是引导学生品析2—6段的所见景象,感受散文笔法,梳理出其所运用的直接描写、四字短句、比喻修辞、排比句式等特点。然后重点围绕第七段分析借景抒情的写法,重点讨论为何要选取肥皂泡来作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探讨展示,并将第7段通过不同译本的对比,引导学生解读文字背后的深意。

在议课环节,按照郭老师的要求,发言的老师选点议课,老师们普遍关注到了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认为邹老师的教学内容安排是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的需要、课程目标和实际学的内容相吻合,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清晰的认识,教学内容的确定能与单元主题和编者意图等结合起来,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让学生理解更透彻。

郭老师提倡在备课时要采用“一网打尽”的方式,为此在听课前我们都从知网下载了本课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类文章,由于这是一篇比较新的入选教材的作品,网上找得到的资源不多,从这些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看,教学内容的选择关注点是比较集中的,路径不一,但殊途同归,为教学服务。如都注重教出游记散文的人文价值和文体特点,如陆亚明的教学案例《文本关联:一种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就通过让学生比较“登勃朗峰”和“车夫之王”这两个题目的优劣,在思辨阅读过程中感知游记散文这种文体特点;肖培东老师在教这一课时,,重视旁批的运用,一开始就让学生结合旁批探讨马克吐温的这篇游记和前面学过的两篇游记不同之处;蒋金涛老师的教学设计环节有一个“写旁批”环节,通过问题类和点评类旁批挑战编者的活动,此外还关注散文的语言特色,如通过不同译本的语言特点比较,关注标点符号“破折号”,揣摩车夫说话的语气语调感知其性格特点。可见,目前一线教学将目光更多转向了“教什么”的问题。

邹老师的课非常赞,期待以后有机会多向邹老师学习,简单小结我的思考:

首先,学情分析很重要。这一点我个人平时做得是不够的,要么觉得太费时间太麻烦不做学情分析,要么容易依据自己的主观想法确定学情,邹老师的课启发我,学情影响我们的教学路径和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在阅读教学中,这是一件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儿。了解学情我们可以从简单设问开始,如:请你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地方是哪里;读文章理解文章你有哪些困难;你希望老师提供什么帮助。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反馈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们的已知和未知。

其次,依体而教很重要。作为一篇游记散文,不仅要关注到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和所感,这是一般游记的共同特点,还要关注文本“这一篇”的独特之处,“这一篇”的教学价值所在,否则它的教学与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就没有差异了。马克吐温的这篇游记散文独特之处在于前半部分用的是散文笔法来写景,后半部分用的小说笔法来塑造车夫形象,邹杰峰老师的教学正是非常准确把握了“这一篇”的独到之处,依据散文体式特征确定了合宜的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他设置的两个主要学习任务,一是体验人物个性,感受马克吐温式的幽默,二是品析文中的借景抒情感受散文笔法。确保了教学内容的正确。

第三,组织学生开展比较充分的“学的活动”很重要。散文教学中,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文本的细读,通过感受文章精准的言语表达,感受作者细腻丰富的人生感受,增长语文学习经验。如在前半部分写景段落感受散文笔法时,邹老师呈现相关段落文字,凸显写景文字,给予学生充分时间朗读,发现和归纳,让他们意识到,四字短句、比喻排比修辞的运用、感官、动静等在写景文字中极具表现力,共同构成了一幅“奇景”。再比如,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肥皂泡作比喻?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邹老师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白板展示,小组个人讲台解读的方式,助力学生形成共同的学习经验,这些都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的体现。

此外,对于任务驱动式学习这种当前比较热门的学习形式,郭老师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但任务不能脱离情境而存在,要在情境中进行才称得上任务,任务不等同于问题,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来完成,对于那些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才需要展开探究。如何用好任务驱动这一学习形式为教学服务也值得我进一步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