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体质怎么调理?药膳专家来告诉你吃什么?(2)
阳虚体质的药膳调理
阳虚体质是指由于机体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以形寒肢冷等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阳虚体质的人形体多白胖,肌肉不健壮,性格多沉静、内向,喜暖怕凉,不耐受寒邪,耐夏不耐冬。易患痰饮、肿胀、泻泄、阳痿、惊悸等病。
阳虚体质特点
【体质特征】 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或夜尿频多、大便时稀或常腹泻;或口唇清淡、口不易渴或喜热饮;或易自汗出、精神不振、睡眠偏多;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脉沉迟而弱、舌淡胖。或见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咳清稀的泡沫样痰,常吐清水。
【形成原因】 1.先天因素,如遗传、父母老年得子、孕育时营养失衡、早产等。2.久处寒凉环境。3.长期偏嗜寒凉之品。4.房劳过度。5.年老阳衰。6.性格沉静内向,运动过少。7.患久治不愈之慢性病,损伤阳气。
饮食宜忌
宜:阳虚质者宜多食用甘温补脾阳、肾阳为主的食物,常用的有羊肉、牛肉、鹿肉、鸡肉、猪肚、带鱼、黄鳝、虾(龙虾、对虾、青虾、河虾等)、淡菜、刀豆、韭菜、南瓜、黄豆芽、茴香、洋葱、香菜、胡萝卜、山药、荔枝、龙眼肉、榴莲、樱桃、杏、大枣、核桃、栗子、腰果、松子、红茶、生姜、辣椒、花椒等。烹调方法多采用焖、蒸、炖、煮等。另外,谚曰:“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吃生姜对缓解阳虚作用明显。
忌:阳虚质者宜少吃生冷、苦、寒、黏腻食物,如田螺、螃蟹、海带、紫菜、竹笋、芹菜、黄瓜、苦瓜、冬瓜、西瓜、香蕉、柿子、甘蔗、梨、柚子、火龙果、柑橘、绿豆、蚕豆、绿茶、冷冻饮料等。即使在盛夏也不要过食寒凉之品。减少食盐的摄入,以避免肥胖、肿胀、小便不利、高血压。少用抗生素和清热解毒类中药,以保护阳气。
杜仲腰花
原料:杜仲12g,猪腰250g,绍酒25g,葱50g,味精1g,酱油40g,醋2g,干淀粉20g,大蒜10g,生姜10g,精盐5g,白砂糖3g,花椒1g,混合油100g。
制法:杜仲以水300mL熬成浓汁,去杜仲,再加淀粉绍酒、味精、酱油、白砂糖拌兑成芡糊,分成3份待用。猪腰剖为两片,刮去筋膜,切成腰花,生姜去皮,切片。葱洗净切成节,待用。炒锅烧熟,入油,烧至八成热,放入花椒烧香,再投入腰花、葱、姜、蒜,快速炒散,沿锅倾入芡汁与醋,翻炒均匀,起锅装盘即成,佐餐食。
虫草炖老鸭
原料:核桃30g,栗子60g,老雄鸭一只,黄酒、生姜、葱白、食盐等调料适量。
制法:将老雄鸭去掉内脏,冲洗干净,放入沸水锅中略烫后捞出,将核桃、栗子洗净后放入鸭腹内,用线扎好,放入大钵中,再加入黄酒、清水及其他相关佐料,隔水蒸约2小时即可。
枸杞羊肾粥
原料:枸杞叶250g(或枸杞子30g),羊肉60g,羊肾1个,粳米60g,葱白2茎,盐适量。
制法:将新鲜羊肾剖开,去内筋膜,洗净,细切;羊肉洗净切碎;煮枸杞叶取汁,去渣。也可用枸杞叶切碎,同羊肾、羊肉、粳米、葱白一起煮粥。待粥成后,入盐少许,稍煮即可。每日早晚服用。
阴虚体质的药膳调理
阴虚质是指常有阴液(如血液、津液、阴精)虚少的体质。阴虚体质人群性情急躁,致肺燥咳嗽,痤疮、黄褐斑、失眠、黑眼圈、便秘、口臭、咽痛等症状。
阴虚体质特点
【体质特征】 形体消瘦,皮肤弹性差,毛发枯焦,口干舌燥,口渴咽干,眩晕耳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性格急躁,情绪亢奋,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甚则出现鼻衄、倒经等症。舌质红,苔少,脉细。或见胁痛眼涩,视物模糊;或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或见干咳少痰,咽痛音哑;或见饥不欲食。
【形成原因】 1.先天遗传。2.经常熬夜。3.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长期抑郁。4.喜嗜辛辣或常服用助热利湿的方药。5.长期处于炎热环境。
饮食宜忌
宜:阴虚质者宜多食滋阴潜阳食物。常见的有芝麻、绿豆、鸭肉、猪肉、猪皮、兔肉、牛奶、豆腐、乌贼、龟、鳖、螃蟹、牡蛎、蛤蜊、海蜇、海参、苦瓜、甘蔗、木耳、银耳等。可采用红烧、焖、蒸、炖、煮、煲等方法,尽量少放调料,保持原汁原味。蜂蜜可滋阴养颜可以多喝蜂蜜水。山药、荸荠、莲子、百合既是蔬菜,又是中药,阴虚质者平时可以多吃。
忌:温燥、辛辣、香浓的食物易伤阴,如花椒、茴香、桂皮、味精、辣椒、葱、姜、蒜、韭菜、虾仁、羊肉等,所以应少吃,甚至不吃。阴虚质者应忌吃煎炸炒爆食品和脂肪含量过高食物。酸甘可化阴,甘寒可清热,因此多数水果都适合阴虚体质。但荔枝、龙眼肉、樱桃、杏、大枣、核桃、栗子等不宜。
洋参雪耳炖燕窝
原料:西洋参片15g,雪耳15g,燕窝30g。
制法:将西洋参洗净;雪耳浸开洗净,摘小朵;燕窝用清水泡浸,拣去羽毛杂质,洗净。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炖盅加盖,文火隔水炖1小时,调味即可。随量饮用。
冰糖五果羹
原料:雪梨(不去皮),香蕉,红枣2枚,龙眼肉,枸杞子。
制法:先将红枣、龙眼肉、枸杞子共煮开10分钟,待温后,将雪梨、香蕉切碎,放入温开水中,加冰糖适量,即可进食。
三汁饮
原料:生黄精10g,大生地黄10g,鲜天门冬10g,白茯苓10g,蜂蜜适量。
制法:将黄精、生地黄、天门冬各打汁混匀。茯苓研末,文火煎药汁至药汁减半,加入蜂蜜拌匀再加茯苓末,再熬成膏状即可。
记得点赞、转发、关注!
想了解更多中医资讯,点击了解更多,续集明天更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