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占17.4%,其中8...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占17.4%,其中80%以上与其他型并发,发病年龄偏高,50岁以上者占51%。对于本型的概念目前存在较大的争议,主要是因为无法证实椎动脉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关系。
(1)病因、病理与发病机制:
本病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并发症。其发病的机制为:
1)动力性因素:
主要由于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移位而波及侧方上下横突孔,以致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从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此种因素最为多见,多属早期轻型。
2)机械性因素:
主要由于某些固定致压物所致,包括:钩椎骨质增生(增生的骨赘除直接压迫侧后方的脊神经外,椎动脉亦易受压,其部位以颈5~6、颈6~7和颈4~5为多见);髓核脱出(由于椎体侧后方钩突的阻挡,椎间隙内的髓核不易从此处突出压迫脊神经或椎动脉。但当它一旦穿破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内时则有可能达到椎间孔处,在压迫脊神经根的同时波及椎动脉);钩椎关节的创伤性反应(钩椎关节囊壁沿膜的肿胀、充血及渗出)则减少了横突孔的横径,可压迫椎动脉。
3)血管因素:
不仅较为复杂,且易变性大。主要表现为:血管动力学异常、动脉硬化性改变、椎间隙间距改变和血管变异等。
(2)临床特点
1)眩晕:
头颅旋转时引起眩晕发作是本病的最大特点。正常情况下,头颅旋转主要在寰枢椎之间。椎动脉在此处受挤压。如头向右旋时,右侧椎动脉血流量减少,左侧椎动脉血流量增加以代偿供血量。若一侧椎动脉受挤压,血流量已经减少,无代偿能力,当头转向健侧时,可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产生眩晕。体检时应注意询问发作时头颅的转向,一般头颅转向健侧,而病变在对侧。眩晕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或摇晃性,患者感下肢发软,站立不稳,有地面倾斜或地面移动的感觉。
2)头痛:
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使侧支循环血管扩张引起头痛。头痛部位主要是枕部及顶枕部,也可放射至两侧额部深处,以跳痛和胀痛多见,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
3)猝倒:
是本病的一种特殊症状。发作前并无预兆,多发生于行走或站立时,头颈部过度旋转或伸屈时可诱发,反向活动后症状消失。患者摔倒前察觉下肢突然无力而倒地,但意识清楚,视力、听力及讲话均无障碍,并能立即站起来继续活动。这种情形多系椎动脉受刺激后血管痉挛,血流量减少所致。
4)视力障碍:
患者有突然弱视或失明,持续数分钟后逐渐恢复视力,此系双侧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此外,还可有复视、眼睛闪光、“冒金星”、黑矇、幻视等现象。
5)感觉障碍:
面部感觉异常,口周或舌部发麻,偶有幻听或幻嗅。(3)影像学检查
1)椎动脉造影:
可发现椎动脉有扭曲和狭窄,但一次造影无阳性发现时不能排除,因为大多数患者是一过性痉挛缺血。当无症状时,椎动脉可恢复正常直径。
2)X线片:
可发现钩椎增生、椎间孔狭小(斜位片)、或椎节不稳(梯形变等)及椎骨畸形等异常所见。
(4)诊断要点:
①有颈性眩晕和猝倒史,需除外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晕;②旋颈诱发试验阳性;③X线片可见椎节不稳及钩椎关节增生;④椎动脉造影及椎动脉血流检测可协助诊断;⑤MRA可显示椎动脉有无扭曲、狭窄,有助诊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