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三四)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再来看《柳选四家医案》的另一桩曹仁伯的医案:大腹胀满,便溏,舌苔冷白,干喜热饮,肝热脉数。脾阳大虚,无力运化湿浊,而成膨也。理之棘手。
附桂治中汤加木瓜,草果,当归。
再诊:进温补四剂,腹胀浙和,其邪从下焦泄,所以大便作泻。然肤热未退,小便未长,干欲热饮,胃不思谷,白苔已薄,舌质转红。中阳稍振,湿热未清。理苓汤。
腹胀,腹满,还有便溏,舌苔冷白,口干喜热饮,皮肤很热,脉数。成臌,就是有臌胀,从中医角度来说,古时候说的风、痨、臌、嗝,这是中医内科的四大难治之症。产生臌胀的原因是脾阳大虚,无边运化湿浊而成,这个调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他用的是附桂治中汤(附子、桂枝、人参、白术、干姜、甘草、青皮、陈皮各等量)其实就是附子理中汤加桂枝和青陈皮,在这个基础上加木瓜,草果和当归,加陈皮是理气的,加附子和桂枝是温振阳气,祛阴寒的,加木瓜是理肝的,加当归是理血的,加草果是祛湿的。
用了药以后,再诊,又进了温补四剂,腹胀基本上好了,湿浊之邪从下焦而泄,所以大便泄泻,但是,皮肤的热还是没有退,小便少,口还是干,想喝热饮,不想吃饭,舌苔变薄,舌质开始转红。中焦的阳气有所回升,但是,湿热还没有完全清除,后又用了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等量)加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6g)。
我们学曹仁伯的几则医案,主要是为了开拓一下我们的思路,在临床上,一个理中汤用起来很灵活的,古人就是这样用的,就是用纯粹的中医理论来加减变化。古时候没有西医,所以,中医在这方面的治疗很有长处的。
古人是怎么知道这种病是从血分去治,而不是从气分去治?
古时候比较有名的医家,古时候成名的医家以他所生活的区域为主,很多成名的医家就是靠疗效,而且他们在临床上的总结再加上思考,他们在医学这条路上走得很远,这是我们现在的医生所缺少的。
现在说完全的中医很少,中西医结合的多,现在很多的中医受到西医的影响是很大的,病人拿着一个报告单来给中医一看,基本上就按西医的套路在进行治疗了,例如说一个拿着癌症的报告单来,他就开一些治疗癌症的攻坚药了,根本就没有按中医的理论来治疗,所以,这样的中医就治不好病。
我们学曹仁伯的医案,就是看古人是怎么用我们所熟悉的这些方剂的,说不定,我们在临床上也会受到影响。比如说理中汤,在医院里面,很多医生会感觉理中汤是消化科的医生用,那么心类科用不用?呼吸科用不用?肾病可不可以用工?肝病可不可以用?
如果我们不去思考的时候,可能真的很多临床医生是想不到用理中汤,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打开思路,看看古人是怎么用的,而我们现在是怎么用的,在对应上,在临床上,我们也许会觉得,每一科的病人都有可能用得上理中汤。而不仅仅是消化科的医生用,就像《脾胃论》一样,很多医生以为李中垣的《脾胃论》就是为消化科准备的,但实际上不是的。其实,每个科的医生都是有用的,说到科,其实就是现在受到西医的影响,才会分科的,实际纯中医是不分科的。所以,什么地方都有可能用得着。